铜仁市民族中学2011高考成绩查询如何

2013铜仁市民族中学高考喜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页免费2页免费1页免费1页免费1页免费3页免费9页免费1页免费1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1页1下载券
2013铜仁市民族中学高考喜报|铜​仁​市​民​族​中​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自强不息 不断进步_学校概况_学校概况 - 铜仁市民族中学
&&当前在线33人
|||||||||||||
&&&&&&&栏目导航
&&共有 1496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自强不息 不断进步
&&发表日期:日&&
作者:罗骏贤
&&&&【编辑录入:】
――铜仁市民族中学办学50周年纪实
经过5年的努力,铜仁川硐教育园区在2014年内基本建成,铜仁市提升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基本实现。其具体情况是铜仁学院3个校区、铜仁一中、铜仁特殊教育学校、碧江区凉水井中职校分别搬迁至川硐教育园区新校区,铜仁学院板桥老校区移交学院附中扩大初中办学规模,学院附中校舍移交铜仁电大扩大办学规模,铜仁一中校舍移交碧江区新办初中,市民族中学整合实验中学,迁至实验中学校区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市民族中学校区沿用三中校名新办初中,特殊教育学校校区新办市第二幼儿园,碧江区凉水井中职校校区新办初中。在近5年时间内,市政府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川硐教育园区,同时,还将主城区最好地理位置腾空的校址、校舍也全部用于教育,不仅大大改善了铜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还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铜仁市主城区人口快速增加,难以化解的义务教育阶段读书难和大班额问题。充分体现了铜仁市委、市政府这一个时期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各校去除本位主义,认真做好教职工工作,顺利快捷做好搬迁、移交,实现各校教育教学工作无缝搭接。
1995年8月至2008年10月,我一直在市民族中学任校长,13年来与该校师生和校园里的校舍及一草一木结下极其深厚的感情,调离学校,到市政府任正县级教育督学5年后退休,校园的环境面貌、紧张有序的工作、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师生们的音容笑貌无时不萦绕在我脑海里。想到我熟知的学校又有重大的变迁,怀旧的心情促使我在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漫步走进了市民族中学的校园。怀着浓厚的感情我伫立校园艾奥尼长廊,凝视坐落有致的教学大楼、科教实验大楼、学生公寓大楼;漫步塑胶田径足球场,望着攀满校园围墙翠绿欲滴的藤蔓、花团锦簇的樱花树、林荫蔽日的香樟树,我久久不舍离去。步入篮球场观看省内外久负盛名的校女子篮球队运动员练球,在教练员张进华副校长的提示下,队员们原地立正齐声喊出“老校长好!”。我更是心绪涌动。学校的多次变迁,尤其是我在校工作期间的许多往事逐一展现在我的脑海里,刚好今年又是学校创建50周年,特择其要以作记。
学校的衍生、发展与变迁
1964年,国家3年自然灾害结束,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兴办教育,成了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铜仁行署应时代的需要决定在城区创办2所公立中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1所为铜仁二中由当时的铜仁县政府负责建设,面向铜仁县招生;1所为铜仁耕读中学由铜仁行署负责建设,面向东边5县招生。铜仁耕读中学就是后来的铜仁五七中学、铜仁第三中学、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也就是即将由铜仁市民族中学繁衍的两所中学(与市实验中学整合的市民族中学和铜仁第三初级中学)。
(一)铜仁耕读中学。 1964年8月,铜仁耕读中学诞生,校址选定在城关镇北关大队的磨刀弯。据时任校长谢仕强介绍和我平时的了解,耕读中学1964年秋季招生80人,借用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校舍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征购地区糖烟酒公司磨刀弯酒厂土地50亩作为新校园,将酒厂3000平方米的厂房、宿舍改建为教室、师生宿舍。1965年春季,师生由教师进修学校搬入完成改建任务的磨刀弯新校区,紧接着又新修了800平方米的教学楼(现还保留在原址),师生们参加了其中许多勤工俭学建校的活动。当年秋季再招新生100人。应该说白手起家,创办一所学校是艰难的,但是,在谢仕强老校长与全体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也是顺利的,充分体现出那个时代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
学校创办的第二年,时逢毛泽东主席发表著名的五七指示,即“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五七指示的热潮,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五七指示作为办学方针,决定每周4天时间上文化基础课,2天时间从事生产劳动。
人迹罕至的磨刀弯随着耕读中学师生的入住喧嚣了,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从学生宿舍里传出,欢快的笑语声从操场、从田间地头传出。学校离老城区2.5公里,没有通车道路,校园环境差,工作学习条件很艰苦,师生们悻然接受,没有任何怨言,大有改天换地舍我其谁的志向。教师工作非常负责,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每周4天的学习时间,教师们一丝不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学生们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课、笔记、完成各学科作业,学习风气十分浓厚。2天的劳动时间,师生们学干各种农活,在水田里插下水稻,种下油菜,在地块上种下蔬菜,自建栏圈,自养家畜、家禽,实现了蔬菜、肉类的自给。学生在收获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强了劳动观念。以致这两届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成了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耕读中学的办学实践完全符合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学校快速发展。1970年,耕读中学迎来了16名大学本科毕业生,1971年又从地直学校抽调20名教师,办起了高中部,班级增至17个,教职工增至60人,学生人数增至800余人。当时的省教育厅、地革委对这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铜仁五七中学。1971年8月,铜仁耕读中学更名为铜仁五七中学,学校整体从磨刀弯校区搬迁至铜仁农校两板桥校区,校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队伍人数增加,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各项工作步入了正轨。这一个时期共培养了高中毕业生2届230人,初中毕业生4届1140人。这批学生毕业后,全部成为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通过劳动锻炼步入工作岗位,为铜仁经济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恢复高考后,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工作岗位参加了国家的高考选拔,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其中不乏优秀人才。
以上时段,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全面铺开,转向纵深发展,铜仁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瘫痪,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铜仁五七中学也不例外,一些老师遭到批斗,学校几经停课闹革命,又几经复课。毕竟由于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当时的交通不方便,老师基本住到校内,受到的破坏性影响较小,再加上那时城区中学只有3所,办学规模也小,适龄学生能在城区读上中学很难,学生及其家长非常珍惜这种读书的机会。尽管全国的各类学校正常办学遭到严重干扰,铜仁五七中学由于所处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却保持着蓬勃向上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由龚庆丰任主任,谢仕强任副主任。
(三)铜仁第三中学。 1973年8月,铜仁五七中学更名为铜仁三中。这一年秋季,学校高一年级招生3个班160人,初一年级招生8个班340名学生,在校学生人数突破了1000人。地革委行文将铜仁耕读中学更名为铜仁三中,为地直正县级事业单位,学校整体搬迁到铜仁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瓦窑河校址)。铜仁三中有22年的办学历程,因为历史的原因,它既有办学的高峰,也有办学的低谷。不管是办学的高峰时期,还是低谷时期,铜仁人民群众对铜仁三中始终情有独钟,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这以后两次更改校名,大家仍然喜欢称其为铜仁三中。铜仁三中这段办学历史约有25年,按照其办学的规模与兴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铜仁三中前期办学历史约12年时间。可以说这个时期学校取得辉煌的办学成绩,与铜仁一中、思南中学共同领航着全区的高中、初中教育,得到社会很高的评价。此阶段,铜仁三中学校教职工队伍扩大到124人;班级24个,学生人数增加至1240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师工作干劲、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团结奋进。在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将语数外、数理化、政史地等文化课摆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同时,学校除了开展正常的文化科技知识教学活动外,还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注重传授劳动生产技能。利用课余时间组建红医班、农机班、电工班、农业科技班等。在灯塔公社龙田冲办起了磷肥厂、小农场,同学们有计划的前往学工、学农。这一个时期的办学给铜仁社会、给当年学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尤其难得可贵的是,一大批来至全国各地,接受过大学正规教育,具备扎实专业教育知识的教师,顶住文化大革命的重重压力,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不仅接受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和高考的经验与信息,还积累了一整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具有高尚的师德;他们不仅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益友;他们用脑、用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当时的学生受益匪浅。这个时期的教师邓德强、黄颂尧、蒋先义、何瑞山、唐德敏、陈绍明、陈学贵、王瑞华等都是高中各学科教学能手,在全区及贵州省中学教育界很有名望。
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学校就将工作重心转向各项教学活动,提出了“整顿校风,端正教风和学风,搞好教学秩序,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难得可贵的坚持,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8年6月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铜仁三中高考录取率均以优异成绩排在全区前列。1979年4月全区高二年级数理化竞赛,铜仁三中获全区总分第一,全区学生总分前3名全在铜仁三中。同年6月,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铜仁三中高考录取率进入全区第1名,全区的文、理状元均是三中毕业学生(文科高考状元首届初中毕业生王启群,理科高考状员应届毕业生魏双松)。三中师生敲锣打鼓在铜仁大十字张贴红榜,逐一给上榜学生家送喜报的活动影响很大。铜仁三中借助这种势头,各项工作继续维持着较好水平,一直延续至1985年。当年,我已从农村学校调铜仁四中任教,见证了铜仁教育界的这段历史。
还有一件事值得叙述,就是学校有名望很高的的两支篮球队。当年铜仁人民非常喜爱篮球运动,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东山球场就必有篮球赛,铜仁三中教工男子篮球队在全区及比邻省兄弟县市非常有名,在各种名类繁多的篮球比赛中基本立于不败之地。学校的陈绍明、唐德敏、刘长庚、金强、王林强等老师是当年铜仁球迷所崇拜的球星,看三中教工男子蓝球队打球是一种享受。此后,张进华同志由贵阳师院体育系分来学校任体育教师,后任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副校长。他利用业余时间组建了铜仁三中女学生篮球队,兼任教练员,从各县招收具有篮球运动身体素质的女学生,坚持做到夏练三伏、冬练数九,20余年不间断,是全市唯一一支坚持业余时间训练不间断的运动队,在全市处于绝对冠军地位,多次在全省中学生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冠,也多次代表贵州省中学生女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国家级比赛。铜仁三中教工男子篮球运动的光荣传统通过学校女学生篮球队得到发扬光大。
铜仁三中后期办学历史约10年。这个阶段的办学是艰难而又痛苦的。1979年,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划定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政策,随即将铜仁一中、思南中学明确为重点中学,从办学资金和招生政策上给予扶持。从1980年秋季开始,高中招生由原定划片录取更改为全区东五县由铜仁一中提前择优录取,西五县由思南中学提前择优录取。由于办学资金得不到扶持,尤其是优质生源全部集中到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加大。普通中学教师付出比重点中学教师大得多的努力,但是,每年的教学成绩和高考录取率仍然逐年下滑。再加上不合理的办学评估机制,社会上片面的以高考升学率排队等,普通中学的教师感觉辛勤付出得不到公正评价,思想上出现了波动,一大批优秀教师陆续追随着当年知识分子“孔雀东南飞”的潮流调离了铜仁。铜仁三中在校学生人数一度由1200余人下滑到600余人,办学呈现出十分尴尬局面。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3任校长邓德强、黄颂尧、张明友带领全体教师始终忍辱负重,爬坡越坎,探寻改变学校现状,振兴发展学校的路子,其付出是艰辛的,其精神是难得可贵的。可以说,这个时期铜仁三中的校长与教师既是创业者,也是守业者,他们努力了,他们尽责了,他们无愧于哪一个阶段的办学历史,无愧于那一个时代,学校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回顾这段历史,我认为当年划分重点与普通学校,初衷是好的,当时国内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提出集中财力、物力、师资办好一批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利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填补10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人才匮乏。应该说这里指的学校主要是国内大专院校。在执行中,却错误的将市、县一级的基础教育全部拉上。从现在看来来,它忽略了当时铜仁城区高中教育的现状,更忽略了基础教育对全民应具备的公平性,具体所做不仅没有增多相反削弱了铜仁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这种工作思路导向下,铜仁三中办学发展势头遭到压制,城区已经形成的高中教育公平竞争局面遭到破坏。前几年,全区高中教育凸显的问题证明了当年这项工作的失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都清楚,多年来,铜仁一中、思南中学每年在宣传高考名列全省前列的同时,铜仁地区高考人均成绩、全省高中教育会考(现叫学历水平测试)人均成绩却处于全省倒数1―2名。为给社会有个交代,统一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全区高中教育发展过快,扩招学生数量过大,以致整体教学质量上不去。我认为这是多年来铜仁社会舆论宣传为数极少学校办学成果,打压众多学校办高中积极性,全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形成的必然结果。2006年后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就是众多高中学校主动参与了优质资源和教学质量的竞争,并向老牌学校挑战。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注定没有发展。铜仁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还是得向改革要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提高。这次铜仁教育资源整合,是促进高中教育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机遇。量变必然带来质变,真心希望铜仁的高中教育做好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工作。
(四)铜仁地区民族中学。1994年8月,铜仁三中更名为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此阶段办学有18年时间,我于1995年8月调任地区民族中学,于2008年10月调市政府任正县级教育督学,冉贵生同志接任地区民族中学校长。这一阶段的办学历史我将在第二章节《我任校长13年》中叙述回忆。
(五)铜仁市民族中学。2012年10月,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更名为市民族中学。随着铜仁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批准铜仁撤地建市,并于2012年10月举行更名授牌仪式,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也顺应行政区划的变更,更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这一个时期由谢国成同志任校长。随着铜仁川硐教育园区的建成,市区整合教育资源,铜仁市民族中学与市实验中学在2014年7月合并,学校迁至市实验中学校园。两校合并后,学生将达到5000余人,校名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至此,学校五更其名,五易其址,朝着办学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目标迈进。
我任校长十三年
1995年8月25日,地委、行署的一纸调令,将我由铜仁市(县级)政府副市长提任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校长,张明友、陈绍明两位同志先后任校党委书记,与我搭档组建校级领导班子。这以后,欧建林、裴国华、张进华、陈荣强同志任副校长协助我的工作。我到校开展工作正是学校办学最低谷时期,校园凋零,教室千疮百孔,教师人心思走,学生人数下滑至626人。我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全身心的投入学校各项工作。这校长的活路一干竟是13载零两月。在张明友、陈绍明两任党委书记的全力支持下,在欧建林等几位副校长的通力协助下,全校教职工勤奋工作,不仅重建了1所现代化的美丽校园,扭转了办学的困境,还将学校创办成为“贵州省示范性高中”,“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学校被授予“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实现了向社会承诺的“重振三中雄风,铸造民中辉煌”的奋斗目标。总结我任校长时期的工作,我将其分为3个办学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办学(1995年至1999年):努力工作,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用3至5年时间,实现初中创一流,高中创特色,重振三中雄风,再创民中辉煌(摘至地区民中第一届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第一个阶段办学约4年时间。履职后,在上班时间,我走进各个教研组,分别听取各位老师改变办学现状的意见;在下班以后、礼拜休息日、节假日,我走进教职工家中与教职工交朋友,交心畅谈,化解教职工对学校、对中层干部的怨气,调解部分老师之间的一些矛盾。这项工作得到时任党委书记张明友、副校长陈绍明、教务主任裴国华等同志的全力支持。他们帮助我分析学校现状,分析一些矛盾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矛盾,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建议,尤其是裴国华同志还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我关于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作为校长,我冷静思考、分析所收集到的意见与建议,决定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2个步骤改变现状,使学校走出办学的困境。
(1)治乱像,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该方案核心内容为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实行聘用组合,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师人多心散,学生人数少难管,部分教师要求少上课、部分教师上课不认真的现状,以绩效考核方式来落实工作纪律、工作职责。对多上课的给予奖励,对少上课以及工作懈怠的给予通报批评及经济制裁。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行任课教师队伍优化组合。由教师申请竞争班主任职位,校长择优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科任教师。学校支持班主任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并根据教师所受聘课时计算浮动绩效津贴。少数教师得不到班主任聘任,学校帮助其分析得不到聘任的原因,在其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的情况下,要求班主任聘任其参加该班教学工作。这一部分教师思想的深处受到很大触动。同时,学校调整了2名教师的工作岗位,大会上点名批评了3名教师,对职员岗位人多事少的5位同志发放70%工资劝其回家休息。由于该项工作做得到位,工作措施具体,刹歪风动真格,得到绝大多数老师的拥护,不仅稳定了教育教学秩序,还调动了全体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2)找准发展突破口,扭转办学困境。1996年5月24至25日,学校召开了地区民族中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56位教职工代表参会。在会议上,代表们以主人翁的精神,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探寻发展机遇。代表们一致认为,要扭转办学困境必须准确定位,找准学校发展突破口,将办学措施具体化,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职工代表思想统一了,学校办学思路也明晰了,我在第一届教代会闭幕词中强调:铜仁地区民族中学党政班子要精诚团结,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全体教职工要主动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创新工作,做到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用3至5年时间,实现“初中创一流,高中创特色,重振三中雄风,再创民中辉煌”的奋斗目标。我至今清晰记得,此时与会代表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会后,许多教职工给我以言语上的鼓励,实际行动上的支持,退休老同志反复叮嘱,希望我一定要按照这个办学思路坚持走下去。这些都是对学校所确定的奋斗目标的肯定,对学校扭转办学困境思路的认同,大大增添了我工作中的热情与动力。
“实现初中创一流”既是我到校开展工作后近期的办学目标,也是扭转办学困境的突破口,学校十分注意打好这一仗。在校内扎扎实实抓教育教学管理,在校外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新确立的办学目标、办学措施、办学决心,推介校内名师。同时,学校努力寻求地、市教育局、人事局的支持,从当时的市(县级)属第四中学、第五中学、石阡中学调来在全区初中管理及教学上颇有影响的一批教师,如欧建林、许佳节、杨婉玉、梅文丽、陈燕等。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8月,学校初中招生即实现了学生人数猛增,优质生源慕名而来的现状。初一招生学生人数从上一年的2个班84人,增至为5个班310人。这以后直至学校2001年停招初中,初中生源始终充裕。在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指导下,初中学生在城区的各学科竞赛中累累获得各项大奖,整体教学质量也大大提升,较顺利的实现了“初中创一流”的办学目标,大大增添了教职工扭转学校困境的信心与热情。
实现“高中创特色”的办学目标,远比“初中创一流”的工作任务艰巨。时任分管教学副校长陈绍明、教务主任裴国华牵头实施该项工作,面对高中落后的办学条件、优质生源的紧缺,提出将工作突破口放在提高高中教师教学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上,鼓励并组织高中教师参加省、地教育权威部门举办的各类优质课竞赛;将出成绩重点放在部分具有优势的学科上,鼓励学生报考铜仁师专和各类职业院校,扩大学校高中部在全区的影响力。办学的实践证明当年的决策是对的。在省、地优质课教学竞赛中,高中教师频频获奖,张斌老师的数学课、刘杨、杨云老师的物理课、田永报老师的化学课、刘建华老师的语文课、李寿荣老师的英语课、肖榜禄老师的地理课、丁书娟老师的体育课、彭莎老师的美术课等都获得贵州省高中优质课教学竞赛的大奖。赵江黔、田庆丰、熊俊杰、杨云、田永报、甘莹、杨春勇、尹祥元、李寿荣、熊秀兰等一大批老师的教学论文还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同时,学生的渠道也传来喜讯,刘杨老师辅导的罗政、晏玉乔多位学生获得全省高中物理知识竞赛一、二等奖,罗政同学还代表贵州中学生参加全国高中学生物理知识和实际创作大赛。1996年至2001年,省、地教育权威机构给老师们的表彰与奖励,使社会与兄弟学校认识到了地区民族中学高中教师的实力。高考中虽然只有少数学生考上一本大学,但二本和专科取录人数大大增加。尤其是每年被铜仁师专录取的学生均在50人以上,这些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县乡镇中学任教,扩大了学校在区内的影响,外县的一些优秀学生开始慕名而来。
2000年秋季招生,初中部继续保持良好状况,4个班258人,高中部也由多年3个班150人左右的招生情况增至6个班330人。学生参加高考虽然没有拔尖成绩,但是,大专院校录取率却是成倍上升。辛勤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教师的教学热情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学校高中部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得到社会的承认。初步实现了“高中创特色”的办学目标。
(二)第二个阶段办学(1999年至2001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三至五年时间,剥离初中,创办独立高中,迈进地区示范性高级中学行列,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摘至地区民中第二届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第二个阶段办学用了3年多时间。这期间,学校总结了第一阶段取得的的办学成绩,因势利导,进一步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于2000年4月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努力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校长工作报告,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三至五年时间,剥离初中,创办独立高中,实行学校跨越式发展,迈进地区示范性高级中学行列”列为新一轮工作的奋斗目标。该会议还审议通过了《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教师聘用办法》《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教职工聘用办法》。这两个办法是针对学生人数增加,教师工作量加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既是是对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化,也是对前一个时期班主任聘用组合制的进一步完善。从2000年秋季开始,学校围绕实现第二届教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部署教学工作任务,依据两个办法对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全员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动。
1997年至2001年期间,学校着手校园、校舍的全面改造与新建,朝扭转办学困境,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由于地方财政资金极其困难,当年启动建设十分不易。建设校园、校舍的举动可以说是悲壮的,大有壮士割腕之举。首先上报行署批准拆掉千疮百孔旧教学楼的请示被驳回,其理由:一是3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是铜仁50年代8大建筑之一,具有特殊纪念意义,不能轻易拆除;二是建设资金难筹集,可否维修后继续使用?三是专业机构未作出危房鉴定和未筹集到建设资金前,不得提出拆除该大楼的报告。难题一下子就出来了。铜仁没有鉴定危房的单位,筹集建设资金的确困难很大。是放弃还是坚持。校党政班子高度统一思想,不能改变校园环境,就不可能扭转办学困境,决定即然已经做出绝不放弃。
学校的教学大楼是50年代修建的地委第二招待所,6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先后作为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校、铜仁三中的教学大楼。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造型还雄伟,由于多年用于办学,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内部墙壁、天棚、地板破漏不堪,大楼内20多间教室的门、数百扇窗户没有一扇关得严、合得拢。加上该建筑横亘在校园中央,校舍整体布局极不合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爱美的女教师在上班期间不能穿高跟鞋,因为鞋后跟会踩通木地板,板窟窿或板缝夹住鞋跟很难取出,这种尴尬场面发生多起;天性活波的学生被限制在教学大楼里不准有丝毫的跑跳,担心跑跳踩断木楼板扭伤或砸伤学生。学生人数每年在增多,而教学大楼的货载能力每年却在减弱。若不改造此教学环境,不仅不能扭转办学困境,而且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做通领导的工作,达到改造校园的目的?我通过朋友关系邀请了当年铜仁地区威望、资历最高的建筑设计专家张顺祖、杨黔源、部钊对教学大楼的质量做一个诊断。3位建筑专家认真查阅了相关建筑资料,逐层查看了大楼的建筑结构。木质建筑结构部分由于40余年风、水的侵蚀,以及人为的严重磨损,已是惨不忍睹。除了建筑物外墙、木质大抬梁完好外,所有的木质楼板和顶棚木板不能继续承重,木质隔墙摇摇晃晃,墙面、顶棚的抹灰30%以上剥落。杨黔源建筑师拍下了教学大楼各个部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照片。3位建筑专家尽管不是危房鉴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但还是认真负责的给学校校长写了1封长信,信中较详细叙述了教学大楼已经形成危房的种种迹象,用力学、建筑学原理分析了该建筑结构的货载能量,建议学校在未按照建筑规范维修好该大楼前,不要在大楼内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并附上多张照片加以说明。信中还帮助我们作了维修与新建该大楼的预算,并提出对该建筑的维修不如拆除新建的建议(该书信原件现存校档案室)。部钊建筑师还给学校义务编制了校园改建规划方案。3位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帮助领导很快做出了拆建教学大楼的决定,要求以学校为主体筹集建设资金,地方教育附加给予适当补助。
当年,地方政府每个月发干部、职工工资都十分困难,能给学校修建教学大楼适当补助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很满足。但是要靠学校短期筹集建设资金是难题,确保学生不因建设而影响学习也是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团结统一的校长办公会上,我们把两个难题兼顾起来解决,按照南北向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大楼,分为两期修建。一期工程期间不需要拆除老教学楼,不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一期工程完工后,学生搬入新建的教学大楼,再拆除老的教学大楼,开工二期工程。资金按照工程进度筹集。这样既解决了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学活动不因建设受影响的问题。
当年修建36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需要投资165万元,地区教育局表示将连续3年给予支持,每年拨地方教育附加费20万元。建设资金缺口太大,中标承建的一建司表示无力保证建设速度。怎么办?难题再一次摆放到校长室。我和校党委书记以及几位副校长再度统一思想,再难也要干下去。我得到家中父母、弟妹们的支持,拿出家中祖业1幢1000平方米的私房,向农行锦江支行办理抵押贷款50万元用于建校。不足部分学校拿收费权质押向工行北门分理处申请贷款30万元。工行在评估收费权质押贷款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学校学生人数少,收费低,还款有一定困难,不同意放贷。学校正、副校长,两任书记加上总务处主任将家中固定资产及贵重物品全部登记造册,向银行书面承诺,保证学校学生人数有较快增长,所收学杂费全部用于还贷。若学校没有办起来,还不起银行贷款,原意将所登记的家中资产交由银行变卖还款。集体的决心感动了地区工行北门分理处张逸明主任,他出面帮助我们游说,最终拿到了此笔建设贷款。有了资金的保证, 1999年春季学校教学大楼顺利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
新的教学大楼竣工了,校领导班子改变办学环境,提升办学水平的决心也在社会上传开了,地区公路局谢建平局长责成下属工程处利用工地转场的时间,为学校免费投入机械设备和人力,帮助学校拆除、清运了横亘校园中央的老教学楼,修建了4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升旗台等,彻底改善了校园环境、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条件,学校还多出了12间标准教室。据此有利条件,学校率先扩招高中,在稳定初中招生的情况下,1999年秋季面向全区招高中6个班,2000年秋季招高中8个班。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增长1倍以上。
2000年秋季,省人民政府颁发扩大全省高中办学规模扩招高中学生的文件,文件明确要求各州(市)、县级政府要创办独立高中,给高中学校以办学自主权,采取增添校舍、挖掘潜力等多种形式多招学生。为刺激高中学校的快速发展,全省较大幅度提高高中收费标准,铜仁市高中学杂费由每生每学年240元增至1000元。由于学校有多余教室继续扩招,生源又面向全区,占据极其有利条件,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短短几年时间学校预算外收入增加20倍以上,很快还清了2笔贷款,与两家银行形成了良好的信贷关系。
2001年3月8日,地区教育局根据学校发展现状,正式行文批准地区民族中学剥离初中,创办独立高中。为鼓励学校良好发展势头,探索全地区高中发展路子,地区教育局在我校召开了“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现场会”,田必涛局长在大会上向全地区各高中学校校长肯定了地区民族中学筹资改变校园面貌,加速高中办学发展的具体做法;肯定了校领导以自力更生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变校园面貌的执着精神。行署副专员戴振华、王昆明对学校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要求全区所有学校都要学习地区民族中学的办学精神。这以后学校集资建校的办法更多,建设步伐更大,全校教职工配合也更加密切。随即完工了第二教学楼的改造扩建,新增标准教室8间,新增学生宿舍1200平方米,新增学生食堂400平方米。新建3100平方米的科教实验大楼,购置了标准的实验设备。新建2600平方米的图书综合大楼,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2年5月25日,地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学校以高分顺利达标,被行署授予“铜仁地区示范性高级中学”,近7年的努力结出了丰硕成果,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学校陆续被省、地相关部门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区先进基层党委”。学校提前两年实现了第二个阶段的办学奋斗目标。
事隔多年回忆起来,我仍然十分感慨,手中没有资金,却实现了新建校舍、改变校园面貌的美好愿望;7年时间实现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学生人数呈4倍增长,学校走出了办学困境。这完全得益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统一;得益于超前思维的发展逻辑;得益于全体教师思变、思发展、努力工作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同时,还得益于田必涛局长适时传递给学校的各种支持与鼓励;得益于张顺祖、杨黔源、部钊3位建筑师对改变校园面貌的建言献策;得益于工商银行北门分理处张逸明主任、地区一建司何清副总经理在建校过程中的全力支持。没有校级领导团结统一的超前创新思维,没有教职工的密切配合,就不可能抓住贵州高中学校扩招的发展机遇。没有田必涛局长从经费上的补助,到面向教育界的发声鼓励,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没有建筑领域朋友们的鼎力相助,校园就得不到及时改造,必然也会错失发展机遇。农行铜仁二级分行罗茂高行长在多次会议上介绍,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是铜仁地区乃至贵州省高中学校向农业银行贷款建校成功的典型事例,他们将该事例作为论据之一,形成了日后贵州省银校合作支持高中教育发展的贷款政策。地区农业银行还授予铜仁地区民族中学“AAAA”信誉单位,学校日后的建校也得到银行很大的帮助。
(三)第三个阶段(2002年至2006年):打造精品校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摘至地区民中第三届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学校荣获地区示范性高中称号后,没有满足于现状,没有用所增加的预算外收入增发教职工福利,而是在鼓励教职工继续艰苦奋斗,勤俭建校,谋划着朝更高目标―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迈进。
2003年8月学校召开了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我在大会上作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争取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在工作报告中响亮提出“打造精品校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
当年的学校已经剥离了初中,有高中教学班级45个,教职工178人(其中高级教师46人、中级教师40人),学生2800人。对照贵州省示范性高中的“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验收标准,按照教代会实现第三阶段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学校列出了硬件、软件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内容。
完善硬件设施需要资金,学校提出将预算外收入在连续三年按照合同归还银行贷款300万元的基础上,再挤出3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金不足部分号召教职工将存款借给学校,确保在3年内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标准。陈绍明书记在学校工作了43年,爱校如家,在申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动员大会上做了《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报告,激励师生工作、学习热情。一批中、老教师主动响应,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领头羊。近百名年轻教师紧紧跟上,主动领取任务,完成创建的一项项工作。一周后,学校7个处、室、团委,3个年级部都交来“申示”的决心书,以及教职工借款的名单及数额。
教职工的借款,加上预算外资金自筹和省地教育行政部门补助,学校共筹集建校资金1000余万元。按照打造精品校园的要求,陆续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装修了学术报告厅1个、形体室1个、美术教室2个,添置了图书1.5万册,按照标准配置理化生实验室2套、计算机240台。添置了住校设备1200套,保证了校舍及教学设备完全达标。新建了120米的艾奥尼柱廊、新校大门、塑胶田径运动场。搬迁了24户教工住宅,扩大了校园学生活动场地。对校园进行立体绿化、美化。学校硬件设施完全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直至今天市民族中学校园仍可堪称全省最美的中学校园之一。
与硬件达标相比,软件上的达标相对困难。基本条件是,学校必须总结出值得在全省高级中学推广的办学特色,“特色”必须在几十年的办学中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要有保证实现办学特色的管理制度,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值得推崇的的校风、学风。围绕这些要求,全校上下齐动员,责任到教研组、到教师,到班级、到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建达标活动。专科学历的教师制定了利用3年内在职进修,取得本科学历的计划,10位骨干教师制定了在职进修完成研究生学业计划。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都写出了我为学校“申示”做贡献的决心书。那一阶段,教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蔚然成风;学生遵章守纪,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我作为“申示”创建工作的总协调人,负责总结提升办学特色,撰写汇报主材料;欧建林副校长负责教师队伍学历的达标、教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达标工作;裴国华副校长负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校园的美化达标工作;张进华副校长负责班级管理规范化和校风、校纪的达标工作;陈荣强副校长负责“申示”所有创建资料的归类、装订、建档达标工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致认为,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是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申示”创建工作凝聚教职工力量,最大限度激活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就是要完善办学条件,规范并提升学校、班级、教师的管理水平;就是要树立起良好的教风、学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要形成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为铜仁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整个“申示”创建工作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工作有序,件件落实。
2006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根据省级示范性高中专家评估团对学校工作全面评估的总结,正式行文批准“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并将其42年的办学过程归纳为“自强不息,不断进步;全面育人,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指出铜仁地区民族中学在42年的办学中,所走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几代教职工始终如一,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严谨治校,诲人不倦,人才辈出,办学成绩和特色十分突出,值得在认真总结与推广。同时省教育厅还根据评估专家团的意见,指出了学校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的工作。2007年4月,金光闪烁的“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牌匾挂在了学校大门醒目的位置。
值得我所尊敬的同事
省级示范性高中创建成功,城区人民群众、相关单位给了学校许多赞誉,也从多个方面给了校长很高的评价。实际上我是最清楚的,自己只是在其中发挥了一个组织者应有的作用。在我任校长的13年里,按照校园达标与适用教学原则,所创建的精品校园,大气上档次,美丽如画作,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购置的理化生实验设备、计算机和图书完全满足所开课程的需要。应该说,由一级政府按照规划安排工程资金,建设1所学校肯定能够做好,而以1所普通中学自身力量为主来筹集建设资金,改变校园面貌,走出办学困境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们成功了。凭借的就是紧紧依靠教职工的集体力量,秉承“自强不息,不断进步”的办学精神。
在学校13年的建设与发展中,我主持召开了3届教代会,教代会上校长的3份工作报告确定了3个任期的奋斗目标,同时产生了学校的3个《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五年建设发展计划》。3份校长的工作报告与3个五年建设发展计划在内容上紧密相扣,在建设思路上步步递进,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扭转办学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均存校档案室),可供兄弟学校借鉴。相关部门的领导与同志们多次表扬我办学思路清晰,带领学校取得卓越成绩。应该说这几份历史文件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这几份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均为裴国华副校长。在建校过程中,裴副校长分管后勤工作,与其他一些同志作了无名英雄。
学校校园美丽,除了校舍规划布局合理外,绿化起了巨大映衬作用。校园内按照美观实用的要求栽种的每颗树木、花卉都具有其美化、遮阴、隔音、分区域隔离等项功能。一年四季叶常绿、花常开,是一道道风景线,进入校园的人都会夸赞校园绿化搞得好。据总务处张斌主任告诉我,学校曾委托园林专家对校园绿化进行评估,校园里有高大乔木、灌木、花卉共40余个品种、200余颗树,价值180万。而在我的记忆中,多年来校园绿化购置的各类苗木、管理维护总开支不到25万元。因为校园的绿化、美化,我也得到许多单位与同志们的表扬,实际上这项工作中的主要成绩应首推总务管理员杨修云老师。不好言谈的杨老师是无名英雄,他可以指着校园里的树,如数家珍的说出每颗树名,在校园所起的作用,来源于那个村寨,那年栽种,请了多少人力搬运,采购价是多少。因当年,资金困难,绿化又必须提前做好,为节约资金,每棵树都是杨老师走村串户选购。按照省级示范校达标要求,校园生均绿化面积不足,杨老师带领工人从玉屏县大龙镇的山上移来4颗常青藤,分别栽种在校门口、足球场两边,采用立体绿化形式完成了达标任务。每年他都组织施肥、浇水、修枝造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希望大家爱护好这些树,记住学校创业种树人。
走进校园,第一眼看见的是校训:博学、明理、健体、报国。这个校训完全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博学、明理、健体”指的是德、智、体,是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报国”是中小学教育目的。同时,校训经过4字格、16个词的诠释就更加完整了。校训字数不多,是我秉承老父亲意思组织编撰的,主要执笔人为年轻教师黄廷飞。黄廷飞老师国学功底深厚,按照这个思路及格式,他还对校风、学风、教风,分别作出诠释。很多知名教育工作者表扬学校的“三风一训”有特色,既全面又简明,既有要求又有目的,诠释字数工整。黄老师作为无名英雄做了很了不起的工作。
在教师队伍中还有许多类式裴国华、杨修云、黄廷飞的无名英雄,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平凡的,不图名利的,值得记载的。如刘平辉、李强、白璞、刘杨、许佳节、张斌、田永报、蒋玉屏、王庚娣、邓步新、谭新建、杨继红、刘建华、姚新民、蒙刚、李振刚、王林强、尹祥元、杨春勇、赵江黔、席文、肖勤树、甘莹、韩英、杨婉玉、张小俊、李正一、熊俊杰、田庆丰、吴佩发、罗久鸣、罗贵林、熊太荣等老、中教师,他们亲眼目睹了学校从低谷走向兴旺的过程,他们是学校兴衰史的见证人,也是艰苦奋斗、勤俭建校、改变校园面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领学校进步的领头羊。
在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成功后,社会与领导给我很高的评价,其实是许多无名英雄的教职工支撑了我的工作。1周内有50余名教职工借款335万元给学校搞建设,尤其是陈绍明、杨云、张艾霞、梅文丽、杨婉玉、蒋玉屏、翁渝庆、孙素英、舒亮、田永报、张桂霞、杨修云每户借款10万元以上。青年教师饶志华、陈志刚、杨青龙、卢仁勇、杨振英、陶鸣凤、胡亚琴、罗杰、涂学亮、彭若梅、杨璇、王蕾、宋涛、黄廷飞、姚建平、蒋秀福、杨胜成等一致表示,学校的发展人人有责,有钱借钱,年轻人工资低,拿不出存款支持学校建设,愿意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优质完成学校布置的“申示”创建任务。在申创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工作中,这批青年教师成了主力军。就连已经退休的张明友、张大华、陈学贵、黎树香、田兴让、张亚常、薛飞等也主动借钱给学校,表示退休后仍有义务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铜仁日报副总编张萍曾到校采访这些同志:当初你们借款给学校的想法是什么?不担心风险吗?多位借款的教职工表示:我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是我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这样做!至于说到风险,大家都表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张副总编对我说,老师们爱校的举动太纯朴了,你有这么多好同事支持着你,“重振三中雄风,展现民中辉煌”的目标,在你的任期内肯定能够实现!
2008年10月,我调任市政府正县级教育督学,校长生涯画上了句号。引以为骄傲自豪的是:我所领导的学校彻底摆脱了办学困境,跨入全国民族中学的名校、贵州省高级中学的名校;校园规划建设堪为精品;教师队伍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省市级名师辈出;学生高考成绩逐年上升,为高等院校、国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我的人生价值在其中得到了体现。在继任校长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引领下,铜仁市民族中学的校园更大了,整合后的师生人数更多了,办学实力更强了,学校原址又繁衍出新的第三中学,真令人欣慰!我真心祝愿铜仁市民族中学、铜仁市第三中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热门文章:
&? [1254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评论需要管理员审核后才能显示。)
相关评论无
*验&证&码: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铜仁市民族中学
联系电话:
管理员信箱:
地址:铜仁市水巷子路26号 邮编:554300
页面执行时间:281.250毫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高考成绩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