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学德语助手一点都不会的情况下怎么起步最好呢?

来自子话题:
感谢邀请。&br&&br&本地的人对于本地的称呼,叫做 endonym,“本地地名”。外地的人对于这个地方的称呼,是所谓的 exonym,“外来地名”[1]。&br&&br&先从慕尼黑说起。与科隆及德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其他城市的“英文”名称一样,Munich 其实是慕尼黑的法语拼写,然后被引入英文,继而随着英语的世界范围扩张而传入中国。在法语里,Munich 的发音非常接近 München 的德语发音( 法语的 u 发音与 ü 相同,i-ch 类似 /i?/,跟德语 ch 的 /?/ 很相似,毕竟法语里面没有这个所谓的 voiceless palatal fricative,作为法文字母的 ? 是不发这个音的)。但这个词传到英语里就被“念白”了,类似于中国人见到东京会念 dōng-jīng 而不是 tō-kyō 的道理。至于为什么汉语中根据英语 Munich 翻译为慕尼黑,大概因为这个地名是在英文强盛的时代才传入中文的吧,虽然“巴燕”这样的译名也存在过。毕竟“名从主人”这样的译名规范是后来才出现的,最初的译者很少会顾及这些。终极原因其实是查证困难,最后也只能讹传下去,虽然如此一来,如果说法语中的 exonym 还算是努力贴近 endonym,那么中文所产生的 exonym 发音就演变到亲爹也不认得的地步了。还有个有趣的例子是 Helvetica 字体的诞生地,瑞士巴塞尔附近的小镇 Münchenstein。如果要沿袭既有的惯例,这个地方当作“慕尼黑施泰因”,但这听起来非常别扭,而且两者之间相距甚远,也许还是按照音译“&b&明兴&/b&施泰因”好一些。&br&&br&接下来说 Bayern。在德国的华人很少会在讲中文的时候说“巴伐利亚”,通常就只说“拜仁”,因为 Bavaria 这个词在德语环境中出现得很少,只有说英语的时候会用到。但 Bavaria 其实也并不是英语——如同这个联邦州周边所有 -ia 结尾的地名和古地名(&i&Austria、Bohemia、Italia、Romania&/i&)一样,这是个源自拉丁语的地名,意思就是巴伐利人(&i&Bavarii&/i&)居住的地方,与波西米亚(&i&Bohemia&/i&)同源。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巴伐利亚”是在公元六世纪。我们可以说此时作为德语的 Bayern 这个词还不存在——至少,远远没有流通起来——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德语要等到遥遥一千年后才定型。而巴伐利亚成为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德国一部分是什么时候呢?一八七一年。Bayern 这种拼写甚至直到一八二五年才是官方标准,由当时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下令更改,此前巴伐利亚王国的名字拼写做 Baiern,路德维希把 I 变作 Y,是因为,呃,他崇洋媚外,喜欢希腊文化[3]——而 Y 这个字母实际上是希腊字母,拉丁语里面本来是没有的,在德语中也出现得非常少,少到德语键盘上 Y 和 Z 位置要互换的程度,名字也都按照希腊语念法叫作依普西龙(Ypsilon)。&br&&br&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推断一件事情——“巴伐利亚”这个名字出现得比“拜仁”早,传播范围也更广泛一些。就好象奥地利没有叫做约斯特莱希(?sterreich)而叫做奥地利(Austria)一样,既然那里早就有一个地名了,就一直用下去好了。至少,在这个国家出于某种莫名其妙的心结要求别人在汉语里面改变其固有翻译之前(嗯我在挖苦某邻国(首都)没错),沿用这个地名是无可厚非的。我没办法知道中文里面“巴伐利亚”一词何时出现,但应该和“慕尼黑”相去不远。所以我只能合理地推断,译者采用了当时比较通用的 exonym。&br&&br&拜仁慕尼黑则是另一种状况。这支球队的官方德语名称叫做 FC Bayern München,但英语里叫做 Bayern Munich——可以看到,英文里面同样保存了 Bayern 这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对于英国人来说(不看足球的美国人看法可以忽略了),Bayern 是一个专有名词,只在足球领域里面有意义,就是代表这支俱乐部所在的地名。对此,卫报的这段读者解答[4]总结得很好:&br&&blockquote&This happens for the same reason Moskva Lokomotiv becomes Moscow Lokomotiv in English and not Moscow Railway. In the case of football teams (which the term Bayern Munich is exclusively reserved for) we are simply transating the place names for Enlgish speaking ears, but retaining what in a British context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ootball &surname& (Rovers, City, Villa, United etc.) tradtionally used to identify it (sometimes to distinguish another team that uses the same place name as in Manchester United and Manchester City) Hence the suffix (or prefix) becomes a proper noun and what it actually translates as is irrelevant. Furthermore Bavaria Munich would have no meanings since if we wanted to refer to the place name rather than the football teams name in German it would be Munchen, Bayern (Munich, Bavaria) not Bayern Munchen (omlat of course) &/blockquote&中国人对于欧洲联赛的认识,既然是二手资料,那么将英国人的这一套办法引入汉语,也是说得通的。&br&&br&最后,日常汉语中对于德国联邦州名称乃至德国地名的翻译相当混乱,并无一定之规,追问其原因,真的会让人想破脑袋。比如——&ul&&li&Baden-Württemberg, 巴登-符腾堡:纯音译,但“符”字改变了辅音,与 Wü(r) 并不一致,并且没有什么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巴登伍騰堡邦”的翻译方法可见于很多台湾人的书写之中。巴伐利亚州的 Würzburg 也常常翻译为“&b&伍&/b&尔兹堡”。&/li&&li&Nordrhein-Westfalen,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半音译半意译,翻译了“北”(Nord)却不翻译“西”(West)……&br&&/li&&li&Mecklenburg-Vorpommern,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半音译半意译,但“波美拉尼亚”源自其别称“Mecklenburg-Western Pomerania”,“前”却是来自官方称呼里面的“Vor”。不要问我为什么……&/li&&/ul&&br&[1]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Exonym_and_endony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E&/span&&span class=&invisible&&xonym_and_endony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Bavaria#Migrations_and_early_medieval_perio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H&/span&&span class=&invisible&&istory_of_Bavaria#Migrations_and_early_medieval_perio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3] &a href=&http://de.wikipedia.org/wiki/Bayern#Geschicht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e.wikipedia.org/wiki/B&/span&&span class=&invisible&&ayern#Geschicht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4] &a href=&http://www.guardian.co.uk/notesandqueries/query/0,,-.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uardian.co.uk/notesand&/span&&span class=&invisible&&queries/query/0,,-.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感谢邀请。本地的人对于本地的称呼,叫做 endonym,“本地地名”。外地的人对于这个地方的称呼,是所谓的 exonym,“外来地名”[1]。先从慕尼黑说起。与科隆及德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其他城市的“英文”名称一样,Munich 其实是慕尼黑的法语拼写,然后被引入英…
百词斩,UI和实用性简直无敌了!
百词斩,UI和实用性简直无敌了!
悲剧的学了10年多德语。&br&发现基本上市面上的所有德语教材都见识过。&br&&br&(以下回答明显歪题了。如果是想要背诵,不如去找一本原汁原味的听力或者阅读教材。不一定非得德语综合教材。)&br&&br&&b&《Themen Aktuell》&/b& 这个绝对是最推荐的一本。&br&好处在于:&br&每个单元都是专题形式,配上各种不同的文章和题型。另外有相应的词汇和句法练习。绝对是学语言的首选。另外这套书是有配套习题册的。&br&另一个很棒的地方是,这套教材的语音材料非常赞,编者非常用心的试图场景重现,而且语音语调非常好听。这是唯一一本我愿意把听力材料当背景音一直听下去的教材。&br&&br&(外研社那几个配德语的人的口音耳朵都听出老茧来了,一听就知道这难道不是那个什么书里的那个谁么。而且还有个大叔,小学英语听力到中学德语教材他都配过。。。真伪和的感觉。)&br&&br&&br&&br&&b&《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b&&br&这书的单词量非常之大,语法句型的习题非常详细。详细到能把人做吐了。。。配套有练习册和教师手册。&br&&br&这本我们老师曾经要求我们背过!!!尼玛,每篇文章的长度是新概念的至少两倍以上啊!!!&br&&br&这书其实不适合初学者用来学德语用。更适合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想要提高德语的时候,用来作为精读材料。B1B2的时候该用的书。&br&&br&&b&《德语教程》和《当代大学德语》&/b&&br&前者是老版的大学德语专业教材。后者是新版的。&br&《德语教程》是本很不错的书。特别是语法部分和翻译题。这个背诵应该蛮适合的。&br&&br&《当代大学德语》是适合给二外学者的一坨垃圾。大幅大幅北外学长们的征婚生活照哈哈。&br&当初只出了第一册,大学还没开始使用的时候,我们就拿到进行试用。我保证上面的很多例句,德国人绝对不会那么说。&br&&br&&br&&br&&b&《走遍德国》&/b&&br&这书就是彩图版儿童读物。A1入门用还是很欢乐的。第二册之后都可以放弃。想学德语,还是应该买《Themen Aktuell》。&br&&br&&br&&b&《德语速成》&/b&&br&这书我初三用过半年。因为当时认识的一个老奶奶是这书最早的编者之一。这书,其实一点都不速成。。。几十年的老教材而已。&br&&br&&b&《Tangram aktuell》和《Menschen》&/b&,有点鸡肋。。。&br&&br&从B2到C1, 外研社有出过一整套&b&《德语高级阅读》、《德育高级听力》&/b&等。的确高级一点。&br&词汇和语法方面同济出过很多本练习册,从四级到高级都有,很适合课外自习。&br&对应的自学读物是上外出的全套的各种总结类的宝典,他们把各种类型的词汇的用法和考点都整理成册出版。。。(大一的时候才看到这套书,真是相见恨晚!不过还是没有买。。。)&br&总之,上外和同济,为中国的德语学习贡献了很多学霸型教辅材料。我很庆幸它们出版的时候我过了那个认真学习的年纪。&br&&br&另外我想吐槽,上外自己内部编的德语教材绝对是把学生当弱智来教。&br&&br&&br&关于词汇方面,推荐的是:&br&&br&&b&《德语词汇联想与速记》&/b&&br&红色小本,基本人手一本。&br&和&b&《德语常用词组大全》&/b&,这本是从B2到C1的飞跃了吧。&br&&br&关于语法:&br&&b&《Deutsche Grammatik: Ein Handbuch für den Ausl?nderunterricht》&/b&&br& von Gerhard Helbig,这本绝对是德语语法语法届的权威。&br&初学应该用&b&《德语语法表解》&/b&。
悲剧的学了10年多德语。发现基本上市面上的所有德语教材都见识过。(以下回答明显歪题了。如果是想要背诵,不如去找一本原汁原味的听力或者阅读教材。不一定非得德语综合教材。)《Themen Aktuell》 这个绝对是最推荐的一本。好处在于:每个单元都是专题形…
古高德中就是mittiwehha,对应今日的Mittwoch的形式。&br&&br&其实德语方言中有Wunsdag的叫法,和古英语wodnesdaeg,现代英语Wednesday,荷兰语Woensdag,挪威语瑞典语Onsdag是同源。字源是日耳曼异教的最高神祇Odin/Wodan(奥丁/沃坦)。这么一来,“星期三”也就是“奥丁日/沃坦日。&br&&br&在拉丁语中,星期三叫Dies Mercurii,字面意思是墨丘利(Mercurius)之日。“水星”在西方语言中也从墨丘利得名,英语:Mercury。&br&&br&日耳曼诸语言的星期词汇多是拉丁语及其后裔中借来的,日耳曼本土宗教神话中的奥丁/沃坦常常被与罗马神话中的墨丘利等同,所以大部分语言理所当然地把“墨丘利日”翻译成了“奥丁日/沃坦日”。但是从基督教传教的角度来讲,这种异教神祇是讨厌的,所以回避了这个叫法,而叫“Mittwoch”(即Mitte der Woche,一周的中心)。星期三是一周的第四天,当然是中心。俄语里叫среда,也是中心的意思。
古高德中就是mittiwehha,对应今日的Mittwoch的形式。其实德语方言中有Wunsdag的叫法,和古英语wodnesdaeg,现代英语Wednesday,荷兰语Woensdag,挪威语瑞典语Onsdag是同源。字源是日耳曼异教的最高神祇Odin/Wodan(奥丁/沃坦)。这么一来,“星期三”也…
早期手抄本中用于引语的标点符号形状是横置的 V 字[1]:&br&&br&&img src=&/ebd13d0aa38a2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也有若干其他形状。这一符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甚至公元前。用法是放在页边行首,以说明后面的一行是引用(如果你觉得这种用法眼熟,那你一定写过不少电子邮件……)。法式引号由此直接发展而来。德式引号也源于此,只不过大为简化了。就好像下半部的一撇成为左边的起始引号,上半部的捺变为右边的结束引号——但是这种猜想的来源欠奉,是自己我想当然的……反正我信了。不过,在手抄本里面引号是非常罕见的标点。引号的大规模出现是印刷时代才有的事,最开始是文艺复兴晚期在拉丁语和希腊语地区[2]用于标出引语。所以对于德语区域来说,引号是个外来符号。&br&&br&德式引号的「弯曲」实际上是由印刷字体决定的。德语书写标准中并未指定德式引号弯曲的方向,仅仅指定了位置[2]。德国以前在印刷品上使用哥特体,从古登堡发明印刷术的十五世纪开始,持续到到二十世纪,而多数哥特体中的引号以直线为主,虽然可能有尾巴,但是并不一定弯曲(好吧我不确定这一点,还要找旧书看看)。粗细有致曲线玲珑前凸后翘的弯曲引号、逗号,实际上属于各种 Antiqua 「古体」字体样式(这样的说法很粗略,DIN 16518 将字体分为十一种,其中我们熟悉的无衬线黑体被归类为 Serifenlose Linear-Antiqua,「无衬线线形古体」。Helvetica 即属此类,但这类字体的引号、逗号通常只是弯曲,并不一定圆滑)。&br&&br&对于弯曲引号的介绍,引用[2]里面的引用[2]说——&br&&blockquote& [...] Aber wie kamen die >>99/66<>99/66-Form<>Times<>Duden<< nach dem Krieg in der Times gesetzt.&br&&br&&br&99 / 66 式样的引号是如何进入德国的呢?是那些先进的印刷机制造商,如蒙纳和莱诺,将这种英式的「99 / 66 形式」随着他们的印刷机和铅字散播于世。在有着五百年 Fraktur 字体传统的德国,这种英语形式的引号最初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式 Monotype 排字机的 Antiqua 体铅字之分销和授权以及莱诺公司的排字机而普及开来的;尤其是通过 Monotype 字体库中 Stanley Morison 所制的英式前古典风格[3] Antiqua 字体「Times」[泰晤士],它直到今日仍旧可以跻身使用最为广泛的印刷和办公室通信字体之列。此外还应该注意,战后的第一版《杜登》[4]也是以 Times 字体排印的。&/blockquote&此外要记得,二战中纳粹德国一开始认为 Fraktur 这样的哥特体是德意志的代表,但后来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物资问题,被占领区内很难找到哥特体铅字)全面转向 Antiqua 式样字体,声称 Fraktur 是犹太字体,弃用了。&br&&br&现代德国人也并不是都习惯于这一引号。比如这位在 FontShop 工作的德国字体设计师就在他介绍引号的网页[5]上说德式引号相比英式引号在德文中看起来「较好」,但法式引号「漂亮」:&br&&br&&img src=&/acd35c480fe09d8fceabe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3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acd35c480fe09d8fceabe_r.jpg&&&img src=&/5bbedcc972fa7c92d37a18ce662ee15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他也提及德式引号容易跟逗号及 Apostroph 混淆的状况,作为推荐法式引号的原因之一。但要注意德国德语之中法式引号的现行通常用法与法语之中法式引号的用法相反:&br&&br&&img src=&/b2cb304f25917a1cfb34ba3f58f9660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不过瑞士德语区的德语出版物使用法式引号的时候,与法语里面相同,也就是尖头向外。&br&&br&以我的个人印象来说,德国印刷品上使用德式引号还是法式引号,基本上是口味问题。同一本杂志的不同文章,甚至同一文章里面,混用德式和法式引号的状况时有发生,不过通常会对应不同的用途,比如法式引号用于强调,德式引号用于引语。&br&&br&另外根据[5],德国划时代的字体设计师扬·奇肖尔德推崇 < … <> … > 这样的用法,因为这样能够减少对于文字的扰动。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这样用法和汉字里面用「……『……』……」的主张很接近。&br&&br&(当然,大多数德国人同样是对此种蝇头之争无感的。)&br&&br&[1]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Diple_(textual_symbo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D&/span&&span class=&invisible&&iple_(textual_symbo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http://www.typolexikon.de/a/anfuehrungszeichen.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ypolexikon.de/a/anfueh&/span&&span class=&invisible&&rungszeichen.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3] Vorklassizistische Antiqua 是德语称呼,英文叫做 transitional,过渡式&br&[4] 《杜登》是德国十九世纪 Konrad Duden 所始创的字典,后来成为官方承认的德语拼写权威字典&br&[5] &a href=&http://www.typefacts.de/artikel/grundlagen/anfuehrungszeiche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ypefacts.de/artikel/gr&/span&&span class=&invisible&&undlagen/anfuehrungszeiche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早期手抄本中用于引语的标点符号形状是横置的 V 字[1]:也有若干其他形状。这一符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甚至公元前。用法是放在页边行首,以说明后面的一行是引用(如果你觉得这种用法眼熟,那你一定写过不少电子邮件……)。法式引号由此直接发展而来…
来自子话题:
我来推荐一本书,《&a href=&/subject/228030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德语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i class=&icon-external&&&/i&&/a&》。这本书的作者叫沈渊,他在中央翻译局翻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著作,从一九八一年开始积攒德语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和介词搭配的例子,到二〇〇一年完稿,攒了二十年。然后这本书二〇〇七年才出版,不知道付印之前校对排版过多少次。季羡林给写的序,那时候他还在世。&br&&br&〇七到〇九年的两年间,每当无聊的时候,我就翻开这本书抄上面的辞条。抄时也没有奢求能把它们背下来,只是想要混个眼熟就行。当然这本书九百多页,我无聊的时间虽然多,可能也只抄了三分之一。后来有一次我在 S-Bahn 上抄到睡着,到站急匆匆下车时把它给忘在车上了,联系德铁失物招领无果。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已经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不应该失去,于是就又从国内买了一册。我不敢说抄书这个法子是什么「技巧」,不过这段时间里面我的德语水平提升很快,也许是这辈子最快的。&br&&br&这书的优点在于几乎能涵盖一切介词搭配,包括常见和不常见的,并且每一个搭配都有解释、例句和例句的翻译。&br&&br&缺点大概是没有给出各种搭配的常见程度,以及为数不少的例句来自十九世纪或更早。
我来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沈渊,他在中央翻译局翻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著作,从一九八一年开始积攒德语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和介词搭配的例子,到二〇〇一年完稿,攒了二十年。然后这本书二〇〇七年才出版,不知道付…
这些叫贵族助词[1](我翻译的)。
&br& 贵族助词用在姓中,以突显家族的贵族身份,经常和平时用的助词相同。 de是法语西语的情况,da的来源应该是葡语,德语用von。
&br&法语里,助词后面跟的经常是父辈,头衔或者封地的名字。但有时会有怪事,比如我的一个法国教官姓de la Grandemaison,直译&大家庭&。
&br&有时不是贵族的也起了带助词的姓,就要连写在一起,以和贵族区分,如Dupont, DiCarprio。
&br& 荷兰语的van&b&不是&/b&贵族助词[2],后面常跟地名。其他各种复杂情况请看维基。
&br& [1]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Nobility_particl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N&/span&&span class=&invisible&&obility_partic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 [2]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Van_(Dutc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V&/span&&span class=&invisible&&an_(Dutch)&/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些叫贵族助词[1](我翻译的)。 贵族助词用在姓中,以突显家族的贵族身份,经常和平时用的助词相同。 de是法语西语的情况,da的来源应该是葡语,德语用von。 法语里,助词后面跟的经常是父辈,头衔或者封地的名字。但有时会有怪事,比如我的一个法国教官…
&p&本来作为一个工科学生不太适合回答语言方面的问题,但是去年看到一篇学习德语方法里面被赞很多的文章,实际漏洞百出。觉得还是写下自己的经验。&/p&&p&在学校经常同事问我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这么努力就是语言不好,或者为什么不喜欢和德国人一组?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无言回答。&u&如果你习惯看中文教程&/u&&u& 遇到什么问题baidu,那口试怎么办?理论题问答题你怎么写?你再懂 &/u&&u&你写不出来你表达不了又有什么用?&/u&德国人总的来说是比较内敛.
Du musst auf die anderen zugehen, nicht warten,
dass die anderen auf dich zukommen (aktiv-passiv)&/p&&p&可以理解外国学生都喜欢“Unter sich bleiben“,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班牙人还是法国人。但是我很不喜欢的言论是“要是我用母语学 肯定会比德国人考的好,或者其他外国人德语也不好。甚至有的只要打电话都要请别人帮忙打。找工作时候你怎么办???外国学生在德国想找工作,&u&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至于哪个学校的,是不是推迟了&/u&&u&1学期毕业,或者分数是1.0还是2.0&/u&&u&真的不重要。&/u&工程师在德国实在是好找工作,大部分找不到就是因为语言。&/p&&br&&p&偏题了。说下我学德语的经历。当年第一节德语课,老师问谁英语不好,我尴尬的举手,那句“英语不好的学德语很容易“ 让当年天真的我信以为真了。在德国考过德福立马开始Vorpraktikum起初最怕的是电话响起。那段经历也让我觉得原来考过了德福只是刚刚才开始。&/p&&p&本科是FH班里唯一一个外国人。偶尔碰到国内来的交换生起初时候甚至有点躲着(没有其他意思),完全是因为一句 如果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要忘记自己母语。每天看到德语单词,或者公交车站台的广告语。一定会记下来。坚决不用文曲星类似的字典。只用德德字典或者那本大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直接让德国同学给你解释,这样也练习了对话。当然我忘不了同学突然问我Mütze
–Glatze的意思然后给我画图解释。如果想练好德语根本没必要额外花太多时间学习德语,&u&主要是要让自己生活在德语环境。&/u&有了自己的德国同学学习圈,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下课一起去喝杯咖啡,周末一起去wandern
segeln。又练习了语言又结交了朋友何乐而不为,总比在家对着墙壁锻炼的好。&u&学习考试和练习德语有什么矛盾的地方&/u&&u&?&/u&
很多人说UNI
中国人太多,研究生同学很少见面,也不固定。我在UNI读研时候基本是和二个德国同学天天泡图书馆,周末一起做课程设计。不要好像中国人不和自己同胞一组就是XXX&/p&&p&德语方法我觉得还是要和自己兴趣想结合。首先语法是关键,来了德国以后可以不用看语法书,但是看到比较深奥的句子一定要理清楚语法结构。语法不打好基础,后果就是来了德国几十年的土耳其人,或者嫁来德国的外籍人,看似可以夸夸其谈 仔细听错误一大推。语法也是写作的基石。&/p&&p&刚来德国基本每天都坚持了听15分钟的Tagesschau 有时会打印Zeit的文章精读(不推荐spiegel
,Spiegel的写作风格不太适合初学者)。如果没时间也没太多必要,比较每天上课会听德语。坏处是如果不看新闻不了解时事,长久很难有可以和同学讨论的话题。口语的话找到比较nett的同学。听到好的句型一定要记下来然后找机会用,让他变成自己的。不太推荐tandempartner
费时间,学不了什么,而且有现成的德国同学为什么还费时间去找个tandem。写作推荐多看论文或者专业书。一定要多看德语的专业书。好的句型记下来,以后写论文的时候可以用。有不懂得句型或者俗语用google
wikipedia 。&u&坚决不看中文教材,看中文解释&/u&&/p&&br&&p&如果德语到了交流无障碍,上课没压力。那我推荐可以听下ARD ZDF的一些政治节目 比如 heute show
die Anstalt 或者anne
will ,maischberger的访谈节目。Youtube有很多种不同类型频道。比如cashkurs
或者收自己喜欢的德国政治人物的视频。推荐 Helmut Schmidt , Gregor Gysi上次和德语老师见面推荐他看kenFM他直夸这个太练听力了。写作方面没有比Diktat更好的练习方式。前几天听到 ard上视频Kommentar zum Gedenken an Auschwitz,立马听写了下来。&u&DIKTAT&/u&练习了写作听力阅读甚至口语。&/p&&br&&p&口语问题,主要是多说,然后模仿,刚开始时候不要求语速快,但是一定要讲的很清楚,如果真的想让自己发音完美(有些发音因为母语原因很难纠正)
我推荐去找下&u&Logop?de&/u&。保险不能报销的话费用会比较贵 大概是45欧45分钟。不过去了的话你绝对不会后悔。&/p&&p&另外去不去party和德语好不好没关系。&/p&&p&最后用一句朋友经常在困难时候激励我的话来鼓励大家。 Haltet die Ohren steif und lasst
euch nicht unterkriegen&/p&&br&&p&!!!!!更正下!因为题目是问的已经在德国的学生。而且是读工科的。所以平时可能阅读的大部分是科技文献。比较少接触到文学和政治评论。我针对的是德语已经有一定基础了,而且不只是想在德国学习专业而是也想体验生活。用不用德语思维这件事要看自己。我承认现在很多专业单词我不知道中文意思,但是对中文是母语的人来说这种以后不会是问题。&/p&&p&至于早毕业早赚钱这种思想我也有过,所以本科跳了2学期。也因为这个得到过很多好处。但是后来得到的更多评语是。DU HAST ABER NUR STUDIERT NICHT GELEBT。所以后来读书时候我也会一起去咖啡厅一起去室内攀岩一起去joggen。既然在国外了很多时候其实对我们以后帮助更大的不一定是学到的那点专业知识。思想眼境的变化更重要。我一直不认为18岁开始学语言的人能把一门外语学到母语水平。文化背景差距是后天再怎么弥补也改变不了的,但是这并不阻碍我想无限接近那点而努力。&/p&
本来作为一个工科学生不太适合回答语言方面的问题,但是去年看到一篇学习德语方法里面被赞很多的文章,实际漏洞百出。觉得还是写下自己的经验。在学校经常同事问我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这么努力就是语言不好,或者为什么不喜欢和德国人一组?每次听到这个问题…
人气最高答案跟你的问题没有丝毫关系,我个人赞同70%法语,30%德语。理由如下&br&&br&首先分析为什么不选俄语,俄国的科技成果丰富,这不构成学习这门语言的充分理由,尤其今天俄国已经沦为&b&数理科研者输出大国,俄语母语科学家很多不在俄语环境工作&/b&。若按照这个思路选俄语,那IT党难道要学印地语?
如某些答案所提,美国学术圈俄国人多,但是欧洲也一样,几乎所有德法语国家,包括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研究所的斯拉夫人都很多。目前的局势是,俄罗斯教授在本土拿不到体面的工资,底层科研者普遍移出,语言学习趋势方向是(这里讨论排除英语),&b&俄国人学习德语和法语&/b&,相反的现象就很少,&b&即使德法两国科学家,也是互相学对方语言,而不是俄语&/b&。另外,语言魅力也受经济形势和政治文化的影响,比如拿破仑时代法语纵横,二战之前德语世界空前,冷战早期学俄语的也趋之若鹜,但是苏维埃的强大时代过去了。&br&&br&再从数学角度来说,目前德国不如法俄,俄国菲尔兹不及法国,可是数学水平与外语选择还是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看你的专业是应用数学还是基础数学,在基础数学的一些领域,法国领先美国,比如群表示论,很多著作paper都是法语写的。与德国法国都不同的是,&b&法国最顶级精英留在本土&/b&,&b&法国诸多数学家首选母语&/b&&b&,&/b&这在德国和俄国都是没有的,他们从学生时代起最好的都是去美国,法国是次好的去美国。所以这里法语出现了英语&b&不可替代的因素&/b&。&br&&br&&br&再从学习难度来说,公认俄语远大于法语或德语。法语和德语的区别何在呢?&b&初级阶段,德语比法语难,中级之后,法语比德语难&/b&。可是看你提了这么个问题,兴趣也挺浓厚,估计不会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么说来德语更加合适。&br&&br&最后又看到你说主要是读paper,不需要听说,这就要考虑&b&和英语书面相似性&/b&,这里还是法语。有人要说德语英语一个语系啊?这个根据我的经验,中国人不学到同时领会莎士比亚尼采著作的水平,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相似。但是法语一上手就会亲切。我假设你没有任何德语法语基础,拿wiki柯西序列定义举个例子:&br&&br&先看法语版:&br&&br&&p&Une suite de réels ou de complexes (rn)
est dite &b&de Cauchy&/b&, ou vérifie le &b&critère de Cauchy&/b&, lorsque les termes de la suite se rapprochent uniformément les uns des autres en l'infini au sens où :&/p&limn→∞supp,q&n|rp-rq|=0.&br&&br&仅仅是从字面上看,这句话里很多单词比如&br&une suite réels ou complexes vérifie critère rapprochent uniformément 是不是可以猜出大概意思了&br&----------------------------------------------------------------------------------------------------------------------------------------&br&&br&Eine Folge (ai)i∈N &a href=&http://de.wikipedia.org/wiki/Rationale_Zah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ationaler&i class=&icon-external&&&/i&&/a& oder &a href=&http://de.wikipedia.org/wiki/Reelle_Zah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eller&i class=&icon-external&&&/i&&/a& Zahlen heisst Cauchy-Folge oder Fundamentalfolge, wenn es zu jedem ε&0 einen Index N gibt, so dass ab diesem Index alle Folgenglieder weniger als ε voneinander entfernt sind. Formal l?sst sich diese Bedingung als &br&?ε&0?N∈N?m,n≥N:|am-an|&ε
&p&schreiben, wobei |?| den &a href=&http://de.wikipedia.org/wiki/Betragsfunk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trag&i class=&icon-external&&&/i&&/a& einer Zahl darstellt.&/p&&br&&p&再来看德语版,虽然你已经深刻理解了柯西序列的定义,但是估计只能解码出eine reller oder als几个词,聪明点猜到so dass=so that结构,但是语序跟英语不一样的&/p&&br&---------------------------------------------------------------------------------------------------------------------------------&br&&br&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找到了这门语言,希望我没选成别的东欧语言吧&br&&p&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сть точек {xn}∞n=1 &a h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C%D0%B5%D1%82%D1%80%D0%B8%D1%87%D0%B5%D1%81%D0%BA%D0%BE%D0%B5_%D0%BF%D1%80%D0%BE%D1%81%D1%82%D1%80%D0%B0%D0%BD%D1%81%D1%82%D0%B2%D0%B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метрическ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i class=&icon-external&&&/i&&/a& (X,ρ) называется &b&фундаментальной&/b&, если она удовлетворяет &b&условию Коши&/b&:&/p&&p&для любого ε&0 существует такое &a h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D%D0%B0%D1%82%D1%83%D1%80%D0%B0%D0%BB%D1%8C%D0%BD%D0%BE%D0%B5_%D1%87%D0%B8%D1%81%D0%BB%D0%B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натуральное&i class=&icon-external&&&/i&&/a& Nε, что ρ(xn,xm)&ε
для всех n,m&Nε.&/p&&br&但是哪一段是定义呢,只好根据数学公式猜了一下,希望没有猜错,好吧我醉了,折叠我好了。综上所述选择法语吧
人气最高答案跟你的问题没有丝毫关系,我个人赞同70%法语,30%德语。理由如下首先分析为什么不选俄语,俄国的科技成果丰富,这不构成学习这门语言的充分理由,尤其今天俄国已经沦为数理科研者输出大国,俄语母语科学家很多不在俄语环境工作。若按照这个思路…
(以下左德右英,中间的等于号只表示对应关系,不代表在词源和词义上全等)&br&&br&&b&词根:&/b&&br&&br&&p&词中ss/ss=t&/p&&p&Wasser = water&/p&&p&hassen = hate&/p&&p&Fuss = foot&/p&&p&z=t&/p&&p&Katze = cat&/p&&p&Herz = heart&/p&&p&zwei = two&/p&&p&d=th&/p&&p&Bruder = brother&/p&&p&Ding = thing&/p&&p&dick = thick&/p&&p&g=i/y...&/p&&p&Regen = rain&/p&&p&legen = lay&/p&&p&Segel = sail&/p&&p&ch = k&/p&&p&machen = make&/p&&p&brechen = break&/p&&p&Kuchen = cake&/p&&p&ch = gh&/p&&p&Nacht = night&/p&&p&Sicht = sight&/p&&p&acht = eight&/p&&p&t=d&/p&&p&trinken = drink&/p&&p&Garten = garden&/p&&p&Seite = side&/p&&p&b=v&/p&&p&sieben = seven&/p&&p&leben = live&/p&&p&Grab = grave&/p&&p&f = p&/p&&p&schlafen = sleep&/p&&p&schaffen = shape&/p&&p&Waffe = weapon&/p&&br&&br&&b&前缀:&/b&&br&be- = be-&br&ver- = for-&br&ab- = off-&br&auf- = up-&br&ein- = in-&br&aus- = out-&br&vor- = fore-&br&unter- = under-&br&&p&über- = over-&/p&&p&an- = on-&/p&&br&&br&&b&后缀:&/b&&br&-voll = -ful&br&-sam = -some&br&-lich = -ly&br&-los = -less&br&-bar = -able
(以下左德右英,中间的等于号只表示对应关系,不代表在词源和词义上全等)词根:词中ss/ss=tWasser = waterhassen = hateFuss = footz=tKatze = catHerz = heartzwei = twod=thBruder = brotherDing = thingdick = thickg=i/y...Regen = rainlegen = la…
&p&占个坑……&br&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用了两年的业余时间,一次考过德福(LHSM分别是5445)。&br&&br&先说下自己的大概经历:&br&第一次接触德语是2012年11月,当时决定要毕业后去德国留学,于是有两个月在成都某知名德语培训学校上周末的德语兴趣班,教材是《基础德语》;&br&2013年1月参加该培训学校的寒暑寒的留德初级培训班,教材是《新求精德语初级》(共480学时,包含A1、A2,2014年2月结束);&br&在非假期的时候大学都有课,所以只能参加该校的德语周末兴趣班,学完了《基础德语》的上下册;&br&2014年3月到7月在另一较为注重口语教学的语言学校参加了一个学期的周末B1课程,教材是《走遍德国》;&br&2014年7月末开始在之前的德语学校的留德中级班(共480学时,包含B1、B2)学习,教材是《新求精德语中级》,原计划11月结束。但是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和德福的考试日期,于是我决定在9月底在还没有完成《新求精》的B1部分时暂停这个班,到德福冲刺班,以便参加11月1日的德福;&br&遂于9月底到10月底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德福考前培训。&br&11月考试;&br&12月16日得到结果通过,没有上过B2课程:)。&br&&br&————————好困啊我先去睡了明天还要去找教授签推荐信:(&br&&br&&b&一、单词篇&/b&&br&在整个学习阶段,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词汇的积累。我在A1的时候遇到的一个老师,她高中就去了德国,现在已经入籍了,她在讲课时很喜欢把一类词都告诉我们,我当时有心,都记了下来,对我前期的词汇很有帮助(例如她在讲Kohl的时候就把Weisskohl、Chinakohl、Rotkohl写到了一起,又像Bier、Schnaps、Wein、Rotwein、Weisswein一类,又如在讲水果的时候从Erdbeere讲到了Himbeere、Blaubeere和Maulbeere,便于复习也便于记忆)。A1第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她推荐我Lübke的那本《Lernwortschatz Deutsch(德语词汇联想与速记)》,这本书里面讲4000个最基础的单词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我觉得非常适合初学者获取单词。&br&&/p&&p&&img src=&/f43e50f0daffa04fc083581_b.jpg& data-rawheight=&441& data-rawwidth=&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i&图1:Lübke的《Lernwortschatz Deutsch》&/i&&br&&br&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也养成了随时查单词的习惯,我的手机、iPad以及电脑上都在使用德语助手(不得不说这是对我学德语起到了非常大作用的一个软件,感谢德语助手!),于是我随便看到想到什么事物,都会用手机或者电脑查出这个单词,然后把它扔进生词表;同时,我若是遇到了德语单词,也都会把它们在德语助手里面查出来,然后扔到生词表。生词表是可以同步的,而iPad上的德语助手有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就是“单词复习”,而这个背单词所选用的单词库即是我的生词表。也就是说,我的背单词软件的教材,是我为自己量身定制的,里面的单词都是我想知道的和我遇到的。我也经常使用背单词这个功能,在考德福之前,这个软件统计出我的单词量是10000个,从学德语开始一共遇见了16000+个单词(就是我的生词表内的单词数,不包括合成词)。因为能自己看到单词量的提高,这个软件让人很有成就感,我很推荐。&br&&img src=&/30a496b2cb7d04de49204e_b.jpg& data-rawheight=&1024& data-rawwidth=&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30a496b2cb7d04de49204e_r.jpg&&&i&图2:德语助手的单词复习页面&/i&&br&&br&在第二次上B1的时候,我每天上课要坐40分钟的地铁,当时就买了一本陈栋的《德福/DSH核心词汇详解》,主要看了那本书关于基础动词、带前缀动词和功能动词三个部分。在这个阶段,我结合德语助手里面的“笔记”功能(真的不是广告!),将在那本书里获取到的各个词的近义词反义词词汇用法等等进行了梳理,然后把它们整理到德语助手的笔记里面。相关词的联系这点我觉得对于B级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br&&img src=&/9b24780dbeb2f36bf38d9ae2b5922eb0_b.jpg& data-rawheight=&1024& data-rawwidth=&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9b24780dbeb2f36bf38d9ae2b5922eb0_r.jpg&&&i&图3:德语助手“笔记&功能的使用示例&/i&&br&&img src=&/08c3fd451bb1f327a95bb9_b.jpg& data-rawheight=&1024& data-rawwidth=&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08c3fd451bb1f327a95bb9_r.jpg&&&i&图4:德语助手”笔记“功能的使用示例2&/i&&br&&br&德福冲刺阶段使用徐丽华的那本德福书,这本书是以一些较为“高级”和复杂的动词以及“奇奇怪怪”的名词为主(说是奇奇怪怪其实也就是在德福里会遇到的一些名词术语例如“Synapse突触”、“Cholin胆碱”、”Parabel抛物线“、”Kernfusion核聚变“等等)。但是因为当时我的词汇底子已经比较好了,而且我是工科生,刚好对这些术语的很感兴趣,冲刺阶段的词汇扩展对我来说反而是异常轻松和愉悦的。&/p&&p&&img src=&/9680dbbbee6aab4bfec2f714ea55a12a_b.jpg& data-rawheight=&417& data-rawwidth=&3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8&&&i&图5:徐丽华《德福考前必备——词汇》&/i&&br&&br&我平时很喜欢用OneNote记东西,所以还有很多德语学习的我也记到了里面,例如下图的一些:&br&&br&&i&图6:OneNote笔记:与”涉及“有关的词汇&/i&&br&&img src=&/9e06a212c7d_b.jpg& data-rawheight=&960& data-rawwidth=&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9e06a212c7d_r.jpg&&&i&图7:OneNote笔记:我见到过的支配Genitiv的介词&/i&&/p&&p&&br&&img src=&/1ae7b841bd47ad7da5c182b0cbecb394_b.jpg& data-rawheight=&960& data-rawwidth=&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1ae7b841bd47ad7da5c182b0cbecb394_r.jpg&&&i&图8:OneNote笔记:一些与”区域“相关的词汇&/i&&br&&br&&br&——————————————————有人来了我再看要不要再写点啥吧(单词方面还有关于Etymologie的介绍)&/p&&br&&p&以上就是一些词汇上的应试学习方法吧。&/p&&p&学德语的时候也渐渐对德语的词源产生兴趣,起因大概是因为德语助手的德德词典里面会标注词源,引起了我的注意吧:&/p&&p&&img src=&/9d9a98cbefc0aa82a6abb_b.jp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9d9a98cbefc0aa82a6abb_r.jpg&&&i&图9:德语助手中的”malizi?s恶意的“的解释,注意德德词典部分“frz. malicieux &lat. malitiosus, zu: malitia=&Arglist&就是说malizi?s是一个来自法语malicieux的单词,而它的拉丁词源是malitiosus,这是由malitia衍生出的,其本意是”恶毒、奸邪“的意思。(没有学过拉丁文,现在正在学法语)&/i&&/p&&br&&p&&img src=&/bbb345028_b.jp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bbb345028_r.jpg&&&i&图10:德语助手中的”probieren试验、品尝“的解释,[mhd. probieren &lat.probare=&beurteilen&就是指probieren这个词在古高地德语的写法是probieren(没有变),其词源是拉丁文的probare,它的本意是”评判、评价“&/i&&/p&&br&&p&&img src=&/0a614670cdc7b3ddf691e1_b.jp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0a614670cdc7b3ddf691e1_r.jpg&&&i&图11:德语助手中的”suchen搜索、寻找“的解释,[mhd.suochen, ahd.suohhen, eigtl.= suchend nachgehen, nachspüren, urspr. wohl auf den Jagdhund bezogen]中古高地德语suochen,古高地德语suohhen,本意是”suchend nachgehen“(这个要怎么翻译?)和”nachspüren尾随“,其起源也许是与猎犬有关。&/i&&/p&&br&&p&除了德语助手的词源解释,&a href=&http://www.wiktionary.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ktionary&i class=&icon-external&&&/i&&/a&的”Herkunft“部分也会讲到词源:&/p&&img src=&/66df515b9f34fbe5478ac91e_b.jpg& data-rawheight=&751& data-rawwidth=&13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1& data-original=&/66df515b9f34fbe5478ac91e_r.jpg&&&p&&i&图12:Wiktionary里对”Meer“的解释。Herkunft部分讲到了中古高地德语、古高地德语、原始日耳曼语和原始印欧语的写法,其本意就是沼泽、海洋(Von mittelhochdeutsch mer, althochdeutsch mer(i), germanisch *marja, indogermanisch *mori oder *mari, ,,Sumpf, See“,),*mer-在原始印欧语有”发光“之意。&/i&&/p&&br&&p&通过对词源的稍稍了解,能够找到词汇的内在联系,不只是德语词之间,甚至包括我们遇到的英语拉丁文借词和我现在正在学习的法语词汇,在中后期的学习中能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当然很多学英语或者英语很好的的同学对这种词汇学习法是不屑一顾的……&/p&&br&&p&————————————————————词汇大概就是这些,不要跑题了嗯所以之后应该更新具体的应试”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吧。&/p&&br&&p&&b&插几句话↓&/b&&/p&&p&在我看来,我学习德语,学的就是它的:&/p&&p&1.语法&/p&&p&2.词汇(包括其用法)&/p&&p&3.一些固定用法Redewendung&/p&&p&打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语法于我是蓝图,词汇是砖瓦,而那些Redewendung则是一些蓝图上未写明的特定场合特定句子的搭建方式。&/p&&br&&p&语法方面我没有太多特别的方法,只需要认真听课和复习:一本不差的德语教材、一个不糟糕的德语老师和一颗进取的心就够了。&/p&&p&词汇上文已述,在具体的“听说读写”部分也还会提到。&/p&&p&我的Redewendung则是阅读大量德语材料和与德国人的交流之中学来的,我跟德国人的交流不算太多,这方面我做得不太好,不过学到的东西过德福倒也是绰绰有余了(更高阶的我觉得需要更多Immersion的环境,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不努力的缘故:)&/p&&p&&b&↑以上&/b&&br&&/p&&br&&p&&b&二、听力篇&/b&&/p&&p&针对听力的训练是从A1开始的。当时我闲得无聊,德语能力又不足以听懂广播,于是就开始把新求精A级所有的听力课文精听了一遍。在精听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德国人吞音,让很多词尾听不出来,需要自己用语法去脑补到底是什么词尾之类的…听完以后我常常会读一下(我很喜欢把德语读出来,顺便学听力材料里面的腔调),所以顺便把语音也练了。&/p&&p&通过精听练习和从未停止过的单词积累,A2结束的时候(2014年初)我就发现自己的听力高出同学许多。此时我已经花掉一年的时间了,课时不多但是我闲暇时攒的单词并不少。&br&&/p&&br&&p&2014年2月底我决定在大三下这一学期(3月-6月)的周末在另外一个语言学校上B1的课程,去的时候那个学校给做了一个和歌德一样的A2分级测验,我的笔试部分是全对。&/p&&p&这个新的语言学校一个班只有6个人,而且确实贯彻了全德语教学,所以整整4个多月的周末我都在不断地讲德语听德语,听力和口语的提高是很明显的。&/p&&p&在此期间,我也为自己进行听力的专项训练:&/p&&p&德国之声的Top Thema栏目(&a href=&http://www.dw.de/deutsch-lernen/top-thema/s-803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dw.de/deutsch-lernen/to&/span&&span class=&invisible&&p-thema/s-803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需要VPN)→(为此我还专门买了VPN去dw.de下他们的音频和PDF)&/p&&p&这个栏目每周会更新几篇很短的文章,都是于近期热点相关,全部都配有原文、生词表和练习题的PDF下载。语速不快,读音很正(德福的标准读音哈哈),对词汇的扩展帮助也非常大,非常适合B1使用。&/p&&p&&img src=&/dca412b51ff6ada41e4a48_b.jpg& data-rawwidth=&1545&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45& data-original=&/dca412b51ff6ada41e4a48_r.jpg&&图13:DW Top Thema的网页&/p&&br&&img src=&/a9b4ffac30a66d8848d8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11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a9b4ffac30a66d8848d8_r.jpg&&&img src=&/fa6b7ebfd0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11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fa6b7ebfd0_r.jpg&&&img src=&/a3eaefedbf75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11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a3eaefedbf75_r.jpg&&&p&&i&图14-16:DW Top Thema的PDF&/i&&/p&&br&&p&14年的整个上半年虽然我大学课程紧张,但德语仍然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这几年我都把德语当做我的第一外语在使用),7月我回到之前那个语言学校,因为进度的原因重新上新求精的B1。而因为这半年的努力,我在B1班上与同学相比,确实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碾压“了。&/p&&p&但是如果按这个班的进度,B2要上到11月中旬,早已错过11月1日的德福。我听力老师当时很惊叹于我的词汇量,她有次随口说可以去试试德福,我就萌生了跳过B级去上冲刺班,然后考一次试试的念头。&/p&&p&念头是念头,那段时间我立马展开行动,7到9月我每天上课下课都进行单词的复习(上文已提),这个确实很死板,但是大量的重复训练在我身上很见效。自己也会跟着那段时间的上课进度进行精听,同时也预习了B2书上的语法和听力,那个时候我也发现B2的课程对我来说已经并没有那么困难了。&/p&&br&&p&完成这些以后到了9月底,我参加了德福预备班,每天上午上4个小时,都是做题讲题。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试了一套德福真题,那次我就已经能拿4分了。&/p&&p&在复习德福期间基本上就是按着老师的步子来训练听力了,老师每周会考一次听力,我每次每次也都是4分以上。每天老师还要求我们把那个星期的考题里面的听力文章反复听,记下所有听到的名词、副词、形容词之类的(据说这样是为了练习手速和边听边记的能力,但是我不确定这个方法是不是非常的高效)。与此同时我自己还买了几本练习题,我比较推荐的有以下两本:&/p&&p& a.海涅 ·拉扎罗的《德福完全教程》&br&&/p&&p&&img src=&/19bacdda6f237fb9382da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i&图17:《TestDaF Prüfungstraining》&/i&&/p&&br&&p&b.徐丽华的《德福考前必备——听力》&/p&&p&&img src=&/203cf8dfb50d3d_b.jpg& data-rawwidth=&321& data-rawheight=&4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1&&&i&图18:《德福考前必备——听力》&/i&&/p&&br&&p&前者的难度与德福相当,可以作为补充性练习;后者难度略高于德福,题量较多,可以在冲刺时使用。&/p&&br&&p&除此之外我还用了黄色的那本《Training TestDaF(德福考试全真试题)》和紫色的《德福听力高分突破》。前者的答案有错让人非常不爽,后者难度过于简单。不过大家有兴趣还是可以看看毕竟语言这种东西多学点不会亏……&/p&&br&&p&考前一个月每天晚上还会听马宏祥的《校园德语》,这本书内容非常贴近德福听力第一题,而且语速较慢可以作为休闲用听力材料。&/p&&p&&img src=&/dea2e0b4ba0de2df4ad4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4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图19:《校园德语》&/p&&br&&p&除了校园德语,我的休闲用听力材料还有iTunes上能订到的Podcast——”Die Sendung mit der Maus“。&a href=&http://podcast.wdr.de/maus.x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odcast.wdr.de/maus.xml&/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也很有名的节目,WDR出品。其中会讲到许多有趣的东西或者自然现象中隐藏的科学。比如我记得有讲过足球场的草坪是如何维护的,山地小溪里都有些什么生物,触摸屏的结构,为什么德国人过年要说”Guten Rutsch“(因为Rutsch在中古德语是Reise的意思,年轻人常新年远游,家里人就会祝愿他们有个好的旅程)blabla…反正我觉得很有趣也很有利于听力就是啦。&/p&&p&&img src=&/5faed2f42cf2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5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5faed2f42cf2_r.jpg&&&img src=&/91b286d52cdfe66bcacd088b0af463d2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5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91b286d52cdfe66bcacd088b0af463d2_r.jpg&&图20-21:WDR出品的”Sendung mit der Maus“节目&/p&&br&&p&以上就是为学听力的一些基本材料啦,除了这些,我在14年也交到了不少德国朋友,与他们的交流也让我的听力提升很大。
:)&/p&&br&&p&————————————————————————————————————碎觉&/p&
占个坑……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用了两年的业余时间,一次考过德福(LHSM分别是5445)。先说下自己的大概经历:第一次接触德语是2012年11月,当时决定要毕业后去德国留学,于是有两个月在成都某知名德语培训学校上周末的德语兴趣班,教材是《基础德语》;2013…
感谢邀请。&br&&br&英语语法好的话,外研社芦力君的《实用英语德语比较语法》很值得一读,对我助益很大,许多对应的概念和用法以及细节区别都总结得很好。天津大学出版社也有一本类似的书,选择其一即可。&br&&br&英语语音很好的话也许反而会是障碍,尤其美音,带着美式口音的德语听起来略恶心。和英语相比德语没有齿擦音(th),小舌擦音(r)要好好练习一下。&br&&br&此外英语世界的德语教材普遍比国内更新一些。&br&推荐两个网站:&br&&br&&a href=&http://canoo.net/index_en.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anoo.net/index_en.html&/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是很方便的德语语法网站。&br&&a href=&http://www.dict.c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dict.cc/&/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是相当顺手的德英字典,大量德语习语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英语对应版本。
感谢邀请。英语语法好的话,外研社芦力君的《实用英语德语比较语法》很值得一读,对我助益很大,许多对应的概念和用法以及细节区别都总结得很好。天津大学出版社也有一本类似的书,选择其一即可。英语语音很好的话也许反而会是障碍,尤其美音,带着美式口音…
楼上几位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b&主语能否省略&/b&取决于&b&动词人称变位能否无歧义地推出主语。&/b&如果能从动词人称变位推出主语,就没必要用代词主语了。&br&&br&各位举的例子都很有用;可是如果放广了看我们会发现,这二者之间其实是&b&没有必然关系&/b&的。举例说明:&br&&br&俄语过去时“我”(男)、“你(男)”与“他”的变位不分。&br&&br&&blockquote&&b&Доплыл &/b&до мельницы, о чем-то&b& поговорил&/b& там с мужиками и&b& повернул&/b& назад, и на середине плеса &b&лег, &/b&подставляя свое лицо под дождь. &/blockquote&——安东·契诃夫《醋栗》&br&&br&这一句的四个过去时阳性单数动词(加粗部分)都没有主语,如果单看这一句,无法知道是“我这个汉子游泳了、我这个汉子说话了、我这个汉子回来了、我这个汉子躺下了”还是“你这个汉子游泳了、你这个汉子说话了、你这个汉子回来了、你这个汉子躺下了”还是“他游泳了、他说话了、他回来了、他躺下了”。&br&&br&&blockquote&он доплыл до самой середины плеса и нырнул, и через минуту показался на другом месте и поплыл дальше, и всё нырял, стараясь достать дна. <> &b&Доплыл &/b&до мельницы, о чем-то&b& поговорил&/b& там с мужиками и&b& повернул&/b& назад, и на середине плеса &b&лег&/b&, подставляя свое лицо под дождь. &/blockquote&&br&但如果看上下文就很明白,动作执行者是段首的он(他),所以这个省略不会带来理解上的问题。在俄语里这种省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b&没有歧义,也不会被俄语老师判为错。&/b&&br&&br&该段的标准版英译文如下。&br&&br&&blockquote&He swam out to the middle of the pool and dived, and in a minute came up again in another place and kept on swimming and diving, trying to reach the bottom. &Ah! how delicious!& he shouted in his glee. &How delicious!& &b&He swam &/b&to the mill, &b&spoke &/b&to the peasants, and &b&came &/b&back, 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pool he &b&lay &/b&on his back to let the rain fall on his face.&/blockquote&&br&俄语原文最后一句根本没有он(他),但是英文译者补上了个he。其实即便删掉加粗的那个he,读者也能从上下文明白swam,spoke,came和lay的主语只能是he,不可能是别人,&b&这自然也不会有歧义,但是英语老师一定会认为这是语法错误:缺失主语!&/b&&br&&br&再比如,德语虽然有楼上所说的各种变位歧义的情况,但是第一二三人称现在时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彼此不混的(有人可能会举例词干为s、z结尾的动词,比如sitzen、lesen,但是其实古人也会说du sitzest,du liesest之类的)。即便这样,德语书面语中还是不允许一二三人称现在时省略主语的,否则一定会被判为错误。口语中倒是有,但是很有限:Macht nichts! Bin schon da!&br&&br&可见,能不能省主语是&b&语法要求&/b&,&b&跟歧义没有必然关系&/b&。&br&&br&反过来说,即便一个语言的动词像意大利语那样在一二三单复数六种人称的变位都不同,那也还照样存在着歧义的可能,因为”他“和”她“在大部分欧洲语言的现在时动词变位中是不区分的,还是得靠主语区分。&br&&br&&br&&br&&br&&img src=&/eab567adfb352dc5d7fbdcdd0fa6599c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蓝色范围为Non-pro-drop languages,即不能省主语的;其余为Pro-drop languages,即能省主语的;浅蓝色范围为正在从“Pro-drop languages&转变为“Non-pro-drop languages”。其实划分也未必能这么泾渭分明,也有的语言可以归于“Partially pro-drop”。背景的极淡的红蓝黄紫是表示语系归属。(图片盗自维基)&br&&br&其实我们也可以联想下我们的汉语,根本就没有动词人称变位,但还是可以出现这样的对话:&br&——这是谁干的?(他)真缺德!&br&——(我)不知道。&br&——是王尼玛干的吗?&br&——(他)不是回老家了么?&br&——(他)应该还在北京吧?(我)昨天还在中关村见到他来着。&br&——(你)没看错?&br&结合语境看,这段话尽管省略了很多主语,但还是没有任何歧义的,也没有人会认为语法有不自然的地方。不过我们讨论Non-pro-drop languages和pro-drop languages的时候,一般涉及的是欧洲语言,详见一楼评论。&br&&br&&br&总结:我们只能说,如果一个语言能通过动词变位而较好体现主语人称及数,那么&b&往往可以&/b&允许省略主语,但是二者之间&b&没有必然关系&/b&。&br&&br&————&br&语法方面是我的硬伤,怕出错,先匿。
楼上几位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主语能否省略取决于动词人称变位能否无歧义地推出主语。如果能从动词人称变位推出主语,就没必要用代词主语了。各位举的例子都很有用;可是如果放广了看我们会发现,这二者之间其实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举例说明:俄语过去时“我…
囧,突然这个答案得到了这么多赞。 为了大家不被误解,请看一下上面的几个对官方语言的回答,正确又简短,如果是考试问题就是100分满分! 答主的答案属于扩展性冷知识,请配合上面答案的语言分布图食用。&br&——————————————————————————————————————&br&&br&虽然瑞士德语和德语就像广东话和普通话一样,并且瑞士德语根据地域不同还要独树一帜的分各种口音让大家交流更加痛苦,但他并不算【瑞士语】而是方言。要了解为什么没有瑞士语这一说,题主首先应该了解瑞士联邦这个弹丸之国的神奇性。&br&&br&和其他国家不同,瑞士是个willensnation(意志国家),是由不同民族的居民通过【共同的意志】产生的国家。它和一开始也是零零散散的德国不一样,虽然在普鲁士尚未领导小国们汇集成德意志帝国之前【德国】作为国家并不存在,但是这个日耳曼这个民族却是存在的。政治学里提出由民族进化为国家,在居民中造成【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就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传说】。&br&&br&明显瑞士联邦并不具有【共同的语言】甚至在一开始也没有【共同的历史】。最初的瑞士只不过是几个小领地聚集在一起抵抗哈布斯堡皇室的【联盟】而已。这个联盟,你可以当作是现在的asean组织一样来看待。因为各个州都保持了自己最大的独立度和自由度,然后每年找个时间一起喝个茶谈谈心吵吵架(Bundestag ) 直到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候顺手粗暴简单的决定把现在的各州聚集在一起创造一个helvetia共和国。也就是瑞士联邦的前身。&br&&br&——虽然很快大家都表示什么破玩意儿信仰不同没法一起玩。然后拿破仑一倒台大家就个玩儿个的去了。&br&&br&嗯。这个国家除了面对语言不同之外,还面临着信仰不同的挑战。并且还因为信仰分歧结结实实的干过一仗(sonderbundskrieg)最后天主教的各州还是被乖乖的打听话,老老实实的加入联邦。而基督教的各州意识到为了保证这个联邦的安全和稳定,必须要在政治上给弱势方一个表达意愿的工具: referendum. 这就是瑞士最初民主制度的起源。&br&&br&&b&&u&简单的来说,瑞士就像一群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习惯的小朋友,一开始被强行凑在一起,后来别别扭扭的又从新聚集在一起。而能保证大家一起愉快玩耍的重要工具就是瑞士联邦的制度&/u&&/b&。&br&&br&这个制度就是通过【联邦主义】强调各州最大程度的独立性,通过【共识民主】来解决分歧。(Konsensdemokratie)
这又直接导致了瑞士是一个中央权利很弱同时也偏保守的国家,同时【就算不同也能达成共识】也被视为瑞士的传统和独有特征。&br&&br&&br&&b&【通过联邦主义和共和民主,我们就算完全不一样也能一起愉快玩耍,我们不一样我们自豪!】&/b&&br&&b&——这就是给瑞士人自己为自己们制造出的【国家认同】(nationale Identit?t) 。&/b&&br&&br&和其他国家的【共同语言】【共同历史】【共同传说】相反,瑞士是建立在【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基础上,很多欧洲国家在建立之初强调的就是【大同】,而瑞士相反强调的是他的【不同】他的【多样化】。这个【多样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最高执政机构联邦委员会除了在个党派之间平衡分配外,同时也要适当体现出代表瑞士的多个语言区。也就是说七个只说德语的联邦委员是不可能出现的。&br&&br&扯了大半天的一下瑞士历史和政治结构,我是想让题主意识到,&u&&b&瑞士作为国家本身不具有【一个民族】的背景,而是【多个民族】(ethnische gruppe) 凝聚起来的一个意志国家。正是因为缺少一个【共同民族】的背景和国家结构,让【瑞士语】这种带有统一性的名词根本无从谈起。&/b&&/u&&br&&br&想在瑞士国内推广【统一】性的东西,对于很多保守派来说就是从根本上违背了这个国家最初建立的意志。违反了他们的国家认同。而且事实操纵起来也十分麻烦,一切【统一】都是由联邦政府执行的,同时就涉及到了州政府需要交权。抛去州政府乐不乐意不谈,宪法规定想要添加联邦政府的权利则需要改宪法,要改宪法还要面临公投... &br&&br&麻烦吗?&br&&br&瑞士宪法第七十条明确要求保持着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Gew?hrleistung von Kultur & Sprachenvielfalt)而请特别注意的是,宪法里规定的官方语言是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外加retoromanisch,瑞士法语不谈,瑞士德语更多是一种方言,只有发音却不具有标准的书写规范。特别是,瑞士德语本身还分有更详细的口音并且相差巨大,特别是山区例如瓦莱州如果坚持自己的口音根本没法愉快的交流。 答主本人是巴塞尔人,当年第一次收到男票(伯尔尼人)的短信,真是要和白痴一样大声念出来才明白这货跟我写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么夸张&br&&br&假设我们终于有机会让瑞士德语作为瑞士语来推广,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把那个口语算作标准的瑞士德语呢?】&br&&br&悲惨的事实是:无论提名那个,都会有其他州反对的。&br&——尤其是保守派的乡村州尤甚。&br&&br&让各州人放弃自己的口音甚至是自己的语言去搞一个普通话一样的瑞士语无异于你在朝鲜人面前诋毁伟大领导金三胖(抱歉比喻不当)对于很固执的瑞士人来说,本州的口音是他的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是构成他身份的一部分。 综合之前提到过的各州的反对权和改宪法将要面对全民公投这个艰巨的任务... &br&&br&——洗洗睡吧。&br&&br&反正自从答主搬出巴塞尔念大学之后就在和瑞士各地的朋友们斗智斗勇:【哈哈哈哈哈哈哈你们巴塞尔人居然说Biecher (Bücher)... mied... (müde)】【总比你们的【B????EECHER】好听多了!】【对对对!你们还说Griezi!】【圣加伦人闭嘴!你最没资格嘲笑我们!】【+1! 】【+2! 】【+3!】【我不是圣加伦口音搞清楚好吗我是图尔高口音!喂!不要诋毁我!】&br&&br&总之随意答一答,希望题主能理解到【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这个fact的背后的诸多麻烦和真正意义。各州口音的妙处和萌点还要亲身体会的。=)
囧,突然这个答案得到了这么多赞。 为了大家不被误解,请看一下上面的几个对官方语言的回答,正确又简短,如果是考试问题就是100分满分! 答主的答案属于扩展性冷知识,请配合上面答案的语言分布图食用。————————————————————————…
die Augenweide, -n 养眼的人;饱眼福的物或景&br&die Lichtung, -en 林间空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个词)&br&der Ohrenschmaus 饱耳福的东西&br&der Schmetterling, -e 蝴蝶 Schmetterlinge im Bauch 爱上人时那种小鹿乱撞的感觉&br&die Tatze, -n 动物的爪子(因为来自儿语,听起来萌萌的)&br&die Waldeinsamkeit 闲云野鹤(德语把东方宗教中的那种幽静修行的意境描述为Waldeinsamkeit,后来被误以为是德语独有的词)&br&der Weltschmerz 忧郁,悲天悯己&br&die Zuwendung 粘人的人需要的loving attention
die Augenweide, -n 养眼的人;饱眼福的物或景die Lichtung, -en 林间空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个词)der Ohrenschmaus 饱耳福的东西der Schmetterling, -e 蝴蝶 Schmetterlinge im Bauch 爱上人时那种小鹿乱撞的感觉die Tatze, -n 动物的爪子(因为来…
这与德语历史上的语音变化有关。&br&现代德语的sch有两个来源:&br&1、来自sc&br&古高地德语里有一个双辅音组合sc,读作/sk/,后来这个/sk/大致在中古高地德语初期开始有了语音变化,写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br&例子:古scr?ban, 中古schr?ben, 现代schreiben(动词:写)&br&由于写法与读音的变化未必是同步的,所以今日也不好判断/sk/的发音究竟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变为/ ? /的。有说法认为/sk/不是直接变成了/ ? /,而是先变为/sx/(大致读:斯赫),后来才由/sx/合并变成了/ ? /。这种说法可以在威斯特法伦方言中得到印证,至今这种方言里还有/sx/的发音。&br&/sk/至/ ? /的变化至迟在新高地德语初期完成。&br&现代英语中的很多sh也是sk变来的,举一个英德对比的例子:&br&形容词“短”,英语为short,德语为kurz,今日可能很难看出这俩词是同源的。&br&在德语和英语共同的祖先语言中,该词有四个辅音:s、k、r、t。然后在英语中,sk很乖地按规律变成了sh;但德语中在这个词上出现了不规则,/sk/没有变成/ ? /,而是直接脱落了/s/,只留下/k/;而最后的t遵循音变规律变成了/ts/(对比heart-Herz)。&br&另外我们小时候经常记混的俩英语词shirt和skirt其实本来就是同源的,是同一个词分化下来的。&br&&br&2、来自s&br&sch的另一个来源是德语中的另一组音变,即,词首的/sl/,/sv/,/sm/,/sn/变成了/?l/,/?v/,/?m/,/?n/。&br&例子:中古slinge 现代Schlinge 套索&br&
英语sister 德语Schwester&br&在发生这些音变的时候,我上面所说的/sk/至/ ? /的变化早已完成,所以人们此时就理所当然的用sch来表示一切/ ? /的音,故把原来的sl,sw,sm,sn改写为schl,schw,schm,schn。&br&但当时的作为标准书面语的底板的方言的词首的/st/,/sp/至/?t/,/?p/的音变还没有发生,所以人们就没有相应地把st与sp改写为scht,schp。后来虽然在发音上,/st/,/sp/也变成了/?t/,/?p/,但书写上保留了写st,sp的传统——拼写上的变动永远落后于语音上的变动。&br&另外至今在某些方言里,Stahl,springen还是读成斯塔勒、斯普灵恩而非施塔勒、施普灵恩。&br&&br&参考:&a href=&http://de.wikipedia.org/wiki/Sch_(Trigrap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h (Trigraph) Wikipedia&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与德语历史上的语音变化有关。现代德语的sch有两个来源:1、来自sc古高地德语里有一个双辅音组合sc,读作/sk/,后来这个/sk/大致在中古高地德语初期开始有了语音变化,写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例子:古scr?ban, 中古schr?ben, 现代schreiben(动词:…
@涛吴 说得详细,附上一幅印欧语系家族的树状图,也许能更好理解。&img src=&/ae97f43d9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9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ae97f43d9_r.jpg&&来源 &a href=&/worldwordexchange_blog/index.php/the-language-tree/#.T6Vu9eh1B2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span&&span class=&invisible&&orldwordexchange_blog/index.php/the-language-tree/#.T6Vu9eh1B2B&/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涛吴 说得详细,附上一幅印欧语系家族的树状图,也许能更好理解。来源
学西语的前来类比。以下全是个人经验,仅供参考。&br&&br&首先阐明两个观点: 1 &b&语法很重要&/b&
2 &b&语法要后学 &/b&&br&&b&语法是能帮你理解句子的重要手段&/b&。短句子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字面理解,这与我们汉语的(几乎没有一样的)语法是相近的,但我们在英语的长难句阅读中就不难发现语法的重要性了,没有语法知识毛都看不懂。&br&&br&基于&b&背诵&/b&的方法是&b&可能是最有效率的&/b&,同时&b&一定是最毁兴趣的&/b&。&br&先从如何学好一门语言说起。语言学习好像是盖楼,大量单词阅读听力的&b&输入是砖石&/b&,而&b&语法则是图纸&/b&。我们大学的教育习惯是先画好图纸,再给你砖石,或者同时给你少量的砖石。所以强调语法的学习最不人道的地方就在于&b&老让你画图不让你盖楼&/b&,没有任何成就感,自然厌学(血泪经验)。&br&现代二语习得有两个流派:语法派和环境派。(给个&a href=&/view/534335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语习得理论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只是做参考,上面的东西并不是我想说的。)按照我看到的那本叫《英语方法论》(from新东方资料库)的观点看,全世界语法派只有中国在用,其他国家都是用环境派的理论(也就是传说中的&b&罗塞塔石碑&/b&)。&br&&br&克拉伸老师&a href=&/view/178126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克拉申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通过观察婴儿学语言的方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婴儿先是听懂,后是会说(所谓沉默期)。当然克老师还有很多其他的结论,这里仅取这一点。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一个理解:输出是建立在输入上的。&br&&br&------------------------------------------正文来了---------------------------------------------&br&&br&所以好的学习一门语言的方法是什么呢?&br&&b&先进行大量的输入,再用语法把这些知识穿起来。&/b&&br&也就是先收集拼图,再找图纸。&br&在收集拼图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只是找到一块儿一块儿的(单词),也能找到一小片一小片的(短语),有时候我们甚至能在拼图盒子里找到那些没切好的一大块儿的(句子)。这时候我们会有成就感了(我会说话了!),这样不会毁兴趣。在攒够了一定数量的拼图之后,再用语法去解释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语料,瞬间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木有!!!顿悟很爽有木有!!!这就好像刷题的同时再看教科书的时候才发现教科书上都不是废话啊啊啊!!!&br&&br&我个人把外语学习分三个阶段:&b&背单词,学语法,背更多的单词&/b&。&br&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把日常用语全部&b&掌握&/b&,不论是看小孩子的启蒙书还是看动画片,反正是把最基本的能跟人交流的语料掌握。所以这里的背单词不仅仅是单词,还有短语,小短句什么的。&br&第二阶段,学语法,这时候有一定积累了,再往上提高就是看长句子,看时态,并且自己在潜意识中已经&b&自己总结了&/b&一套语法规律了(比如变位规律啊,阴阳性啊)。这时候学语法是和自己脑子中的内容相&b&印合&/b&(很爽有木有!!),这比你先从外面把语法塞进去,再抽出来和读到的东西相对应要爽的多啊,少了抽出来这一步啊啊啊。&br&第三阶段,你已经掌握了&b&全部现代语法&/b&(总结出来的,刨去特例的语法相比单词的无涯那都不是有涯,顶多算是有边儿。),接下来拼的就是单词量。这里的单词量已经不仅仅是单词本身了,它不只是高难度单词,还有这背后的&b&文化&/b&。拿英语举例,比如mercurial这个单词的这个意思是“雄辩机智的;活泼善变的”,但你要知道这是从mercury墨丘利神来的,是因为这个神有这毛病这词才会有着意思。就跟你看“邯郸学步”你怎么知道“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的?这后面有故事。&br&&br&鉴于天朝人民非黑即白的特性,特此说明背单词阶段不光是背单词,学语法阶段不光是学语法,只是重点不同罢了。&br&&br&--------------------------------------------------至于背诵-----------------------------------------------------------&br&背诵这个事情,本质是这样的。&br&它通过反复来让你真正记忆住。它从时效比上说绝对是高效的。但 效率*时间=结果。背诵的弊端就在于你不想背,也就是时间下降,那结果上也不见得好。&br&而大量阅读(这里的阅读包括听力),从时效比上是比背诵低,但在于你喜欢,因此时间多。所以结果上也未见的差。比如DoTAer很难不知道Bane=祸乱之源。&br&所以楼主如果和我一样懒散,咱还是多看多听吧。至少我没背过单词书照样看英文课程没问题。&br&&br&但是这些方法在早期都是很难在考试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在我国伟大的教育体制下会吃亏的。&br&&br&再次强调,以上都是个人经验,从心理学研究方法上这叫案例分析,并不具有试验数据证明,仅供参考。&br&&br&参考阅读:&a href=&/pos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解决一切的二元分析论:知识储备与知识应用&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我才不说什么不到500赞就做太监的呢。&br&&br&&br&我现在已经双手双脚赞同奶爸的外语学习理论了,这篇东西没什么价值了。
学西语的前来类比。以下全是个人经验,仅供参考。首先阐明两个观点: 1 语法很重要 2 语法要后学 语法是能帮你理解句子的重要手段。短句子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字面理解,这与我们汉语的(几乎没有一样的)语法是相近的,但我们在英语的长难句阅读中就不难发现…
因为你的德语老师对哲学只懂皮毛,对数学一窍不通。
因为你的德语老师对哲学只懂皮毛,对数学一窍不通。
整理整理发现德语超浪漫啊!&br&&br&先是和眼睛沾边的~&br&der Augenblick &br&一瞬间,一眨眼&br&&br&der Augenstern &br&最爱的人,瞳孔;&br&直译是眼中的星星 &br&(我每看到这个就想到魔戒里面的凯兰崔尔的描述:她的眼中洒满了星光)&br&&br&酒鬼德国~&br&der Biergarten 啤酒花园&br&就是喝啤酒的地方啦哈哈哈&br&&br&das Fernweh 对于远方的向往&br&于此相对是这个:&br&das Heimweh 在远方对家乡的向往&br&不得不提我觉得这个也很美:&br&Sehnsucht :sehnen渴望,sucht 瘾,连在一起是思念的意思。&br&比如说Fernweh就是Sehnsucht nach der Ferne,对远方的思慕~&br&&br&das Frühlingserwachen &br&立春(我们中文也很美啊!)&br&直译是春天苏醒&br&&br&das G?nseblümchen &br&雏菊(越写越觉得中文更美啊!)&br&&br&die Herbstzeitlose &br&秋水仙,直译为丢失秋天的时间&br&&br&das Vergissmeinnicht &br&勿忘我,拆开一句话vergiss mein nicht,不要忘记我&br&&br&die Geborgenheit&br&家的感觉,主要强调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般的安全感,被保护的安心感&br&相似的还有Wohlgefühl,这个就很常用了,但是木有那么温暖~&br&&br&die Habseligkeit &br&这个超美,很多德国人觉得很美!&br&指一个人的全部家当,不值钱的那种(妈妈快救救我的语文让我把它描写的更美一点)&br&一般用:一个人要搬家,最后收拾出来的全部都是些最爱的,小小的,充满回忆的,那这些东西就是他的Habseligkeit&br&还有小孩子把他最爱的玩具、卡片全都悄悄的藏在一个地方,那这些玩具们就是他的Habseligkeit&br&还有劳动者打开一层又一层布包,里面装着的只是一点点微博的薪水,卷着毛边的零钞,这也是Habseligkeit&br&等等等等,嘤嘤嘤我的语文尔康手!&br&总之这个词超美啦!&br&&br&hautnah&br&出现了!第一个形容词!&br&很有感染力的,直译为皮肤一般近的距离。&br&音乐会气氛很棒,情绪完全被感染了,就可以说这个演奏感觉hautnah&br&&br&das Himmelszelt &br&天穹,直译就是天穹,诗歌里会出现~&br&&br&der Hoffnungsschimmer &br&微弱的希望,直译希望的晨曦/晚霞&br&&br&das Lampenfieber&br&怯场,直译为灯光发烧,很可爱呢~&br&&br&die Leidenschaft 不可抑制的狂热 &br&有趣的是拆开看schaft就像英语里的ship没有含义,而leiden却是受苦的意思~狂热到绝望痛苦&br&&br&Der Traumt?nzer &br&指不现实的人,traum是梦,T?nzer 是舞者&br&&br&以上,想到了再补充~&br&&br&补充:前面第一名说的&br&die Lichtung 林中空地&br&有一种阳光射在草地上的感觉~
整理整理发现德语超浪漫啊!先是和眼睛沾边的~der Augenblick 一瞬间,一眨眼der Augenstern 最爱的人,瞳孔;直译是眼中的星星 (我每看到这个就想到魔戒里面的凯兰崔尔的描述:她的眼中洒满了星光)酒鬼德国~der Biergarten 啤酒花园就是喝啤酒的地方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坡道起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