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机械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哪个专业的更好,师资更强?希望...

G发行日期:
发行人发刊祝词-陈淼胜/南华大学校长
总编辑小语-万荣水/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两岸出版信息区
万所长专访/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萧东发所长专访/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
目前全球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华文热,可确定的是,未来不论在经济或在文化上,华文市场都将是一块不容忽视的主要市场,为了迎接大华文市场的到来,非常鼓励两岸可以用各种方式展开多方面的合作X@C
热情,汨汨不绝于出版─资深出版人苏拾平专访
资深出版人苏拾平以其个人于业界多年的实战经验与观察所讲述的出版课程,也总 是吸引了许多出版人的目光,对于这样一位努力投入出版公共财的资深出版人而言,他是怎么看出版教育的呢?
2006年第一季台湾出版产业回顾 -王璇/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详全文..]
2005年台湾图书出版产业的回顾
-王璇/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阅读如何成为流行-白佩玉/ 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对分秒必争的现代人而言,「花时间看书」已成了奢侈的享受。因为在时间的分配上,牵涉到「机会成本」的问题:当你在看书的同时,有人在为生存努力,有人在利用这时间赚更多钱,究竟看书是不是浪费时间的事?H
出版市场信息区
2005年大陆出版热点-萧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
在过去的几年大陆地区的图书出版种类一直不断的增加,到2004年已有219,000种,特别是1998年度出版单位的利润在全国各行业利润率的前5位。但在另一方面,从年,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已有由38万小时,增加到118万小时,增加了3.1倍,报纸总印张也由259亿印张增加到1235亿印张,增加了3.4倍。C
[详全文..]
活动广告牌区
《南华出版通讯》发刊祝词-陈淼胜/南华大学校长
XA出版,是人类文化传播最主要方式。对知识传承与社会发展具关键性影响力。尤其近年以来,信息科技带动知识社会的形成,而华文出版共同市场逐渐形成,无论研究还是实务,各方往来密切,亟需信息流通分享。是以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创办《南华出版通讯》,目标在于策进出版信息流通,并且加强与大陆、整个华文出版圈的连结,善尽教学研究机构服务社会的职责。
 本刊结合出版所全所师生、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成员、出版业界、学界先进共同筹划、出版,于2006年5月创刊,将来每月一大刊、每周一小刊持续以电子报形式发刊,并且繁、简体版本同步发行。
 内容方面将多方拓展出版产业的研讨领域,邀请学、业界出版先进发表见解,并附带提供两岸出版实时信息,如:新书评介及大陆出版市场业机会信息等。未来将积极开辟富有创意之新栏目,加强华文出版圈之信息媒合,努力使本刊学术性、实用性兼具。如此,相信对增进两岸出版界彼此的了解与合作机会特有所贡献。
 《南华出版通讯》将以多元、实用的面貌呈现给关心出版界发展的朋友。欢迎共襄盛举,不吝提供信息,共同丰腴出版的园地,如此,我们方能更有效的扩大出版产业发展之视野。并希望藉此刊物的发行,邀请各界进入出版的对话,探索华文出版领域之重要议题,增加信息流通,使整个华文出版有更佳的进境。
值创刊号发行,本人乐见其成,除说明发刊宗旨,并抒祝望如上。
南华大学校长 陈淼胜 谨志 2006年5月
总编辑小语-万荣水/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总编辑小语
m《南华出版通讯》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发刊了!除了感谢南华大家长陈淼胜校长所给予的支持与嘉勉外,特别向两岸学界业界多方关心鼓励的先进们表示谢意。这份刊物选择在五月四日以电子报形式面世,不仅别具文化、历史意义,更充分展现了南华「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继往启新,尽力促进信息分享、产业进步的「运动」精神。
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是台湾第一个以「出版」为专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所,主要秉持管理的角度探讨出版事业的经营,所以,也就格外关注产业发展。所的经营目标一方面在提升在职的学生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则培养尚未进入产业界的学生更具发展性的潜力。为此,本所近年来除更新课程,严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之外,更致力于与产业界的交流,及开启两岸出版研究的合作。《南华出版通讯》更进一步延展了这些努力,更紧密而有效的联系起产学间的分享与交流。
《南华出版通讯》的编辑工作,是由一群热血的青年学子自下而上推动起来的,相信无论在选题策划、版面编排以及运作模式上,都会有「新」意,代表新一代对产业的抱负,当然,也必然会有「稚」气,不断有精进空间。我深信,透过参与出版的实务工作,能让学生应用课堂所学,提升专业技能,以期在信息的时代,用网络的科技,累积华文出版的数字智能结晶。不过,由于我们经验之不足,随时欢迎各界对后辈的指教。
期待在不久的未来,能够欣见另一波以创新、致胜为诉求的「网络出版五四运动」由此发酵。
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主任
万荣水 敬启
万所长专访/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把对的事做好n
民国八十六年,国内第一所以「出版」为专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所在嘉义的南华大学诞生,消息很快的在出版业界传了开来,一时间堪称出版界盛事,慕名前去取经的出版界资深人士更大有人在。其实,在过去国内的大专院校中,并不是完全没有出版相关的课程开立,只是多半是非常态性的被安排在大传系或是文学所内的选修或必修课程。标榜以「出版」为研究主体设立「出版学研究所」,这确是头一遭。如今几年过去了,该所累积毕业人数已达八十一人,研究所也重新定位改为「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该所目前经营的情形和未来的展望如何?仍是有志出版的人士关心的焦点。因此,去年刚上任的该所所长万荣水博士,接受本刊专访,畅谈自己的理念与所务规划。此一专文,即是访谈的要点。C
发展上的课题:定位、方向、强化教学、师资与专业课程、交流合作X@
南华大学位居嘉义,该所又是国内首创的出版科系,地处偏远、师资更动的频繁与不足,一直都是这些年来所的经营之先天不足且亟待克服的处境,一般人或许认为师资、资源信息不足可能是最大的问题,但万所长却认为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才是重点。面对这些问题,万所长接任后也一直努力在解决,费心的与相关专业伙伴、师生等进行商讨,经过八个月的努力,这些问题大致上都已明朗。所以,归纳为定位、发展方向、强化教学、师资与专业课程、交流合作五项课题来做说明。C
先谈定位的问题,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在万所长接任之前就已改名,因为它隶属于南华的管理学院。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与其它管理系所构成同领域的学术社群,大家的条理一致、资源共享,因此,要秉持管理的角度探讨出版事业的问题。教学的内容属性分跨出版学与管理两大学群,才足以培养具有事业管理能力的专业出版人才。其次,衔接文化产业,并且优游其中。政府正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内容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是出版产业的上游,他们的内容到某个阶段多数都要经由出版等途径而产品化和进行传播、销售,因此,现在谈出版与出版事业的管理都不能忽略衔接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第三,关注华文出版共同市场的发展趋势,从相关的问题当中探讨出版产业的业者之间,如何在竞争的环境中,却能够透过合作加值,来争取竞争的优势和发展的机会。C
重新定位的具体案例,就是出版所所徽的设计。起初以代表出版的「P」字配合增值链,在图形上做向外推展的意涵之呈现,同时,也陆续发展与出版相关的代表物及其象征,挑选出八种样式在去年十二月底的出版所全所师生联谊茶会上进行决选,而后纳入各方意见做细节修改再定案。经过大家决选的所徽,整体以抽象化的线条色块形式来展现,它以笔和书的形象代表整个出版事业,包括创作、成品和阅读;增值链标志用以代表管理,围绕在出版事业,表示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是在出版产业的系统里面,为这个系统作加值、推动其前进。以箭头链串成圈,也隐含着信息流围绕着笔和书的意涵。
定位确定,接下来是发展方向的问题。出版所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提升研究所的教学研究机能,逐渐累积研究实力与成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提供给业界可供参酌的专业知识。第二,积极与其它学术机构、业界建构联系乃至联盟的网络,共同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
万所长解释说,所的经营初阶目标是将所内的学习、研究气氛带起来。扎实的研究所教育过程,才能磨练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品格,从而赢得未来的前程。而建构制度性的管道,持续推动台湾业界及大陆学者专家与所交流合作,有计划地深入实务,才能让研究所以系统知识分享业界。这样双管齐下的安排,是要让信息、资源与人脉连结成网络,那么,学生做研究、就业或者创业都将有谱有线。而这就是研究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设计强健的教学机制 让学生顺利学成毕业
]因为研究所是一个教育机构,所以它最直接的责任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让来进修的学生能够学到他们想要学会的内容。针对这一点,万所长强调,研究所是透过研究求知的教育,训练的重心在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因为,研究能力的养成,有助于企划、分析和决策的应用,当为研究所教育的重心。
从这一点来看,南华出版所的学生有两点特征,其一,是入学前关于研究所要学些什么、如何学,并不是有非常充分的准备,所以,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来辅导他们。第二,这个所的学生并不全部都是来自管理学域的背景,而是相当程度的反映出版事业的特性,有不少文学、艺术、传播甚至哲学背景的学生,都愿意来此进修。出版所既然定位为特定事业的管理研究所,那么,对这些非管理学域为背景的学生,就有必要补充他管理方面的概念和知识。
万所长接着提出他针对上述问题实行的三项措施:G
第一:课程与论文研究紧密结合X
根据最新的课程规划,在刚入学的第一学期,「研究方法」和「论文导读与讨论」是两堂必修的课程,前者主要是为建立研究生对基本研究方法的认识,后者则是建立出版的基础相关知识;一年级下学期也有两堂主要的必修课程,一门是「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一门是「专题研讨与论文计划」,前者也是研究方法,后者则主要是协助学生拟定论文方向、订定论文题目,希望透过这样的课程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年级结束前拟出自己的论文研究计划,并开始寻找指导教授。
第二:建立辅导制度
F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学成和毕业,万荣水也针对辅导学生论文一事,做出了详尽的规划。首先,是建立辅导制度。由于南华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是一个很年轻的研究所,各种资源都还不够丰沛,因此,在研究的领域上,万荣水调整了过去散弹打鸟的方式,希望未来研究生的研究领域能集中在四大领域,分别是G
1.产业新兴现象、结构性变迁与环境趋势之研究。
2.信息需求与消费行为之研究。
3.出版事业集团化经营之研究。
4.小型出版事业及个人工作室创业与管理之研究。
万所长认为,只要集中耕耘,三到五年后就可以累积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同时,他也建立了论文主题审查制度,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审查表格。这份表格主要是在了解学生的研究方向、生涯规划、论文的准备程度,以及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研究时个人的优势所在。这样可适度避免学生一窝风去研究相似主题的资源浪费。学生必须在一年级上学期结束前填写一次,一年级下学期再填第二次。期间所上会针对学生的审查表给予积极的建议,如将校内及云嘉地区的老师依专长分类,提供学生选择指导教授时的依据。并将历届毕业论文、进行中的论文、可考虑的论文方向分别建档,分送学生参考。经过这两次持续性的修正与调整,一旦方向确认,二年级学生就可以努力朝目标前进了。FC
第三:鼓励学生发表论文
F为了提升学术研究质量,所上也鼓励学生发表论文,要求学生毕业前一定要在有审稿制度的出版相关期刊发表论文。研究所已于民国九十三年十二月创立《出版与管理研究》学术期刊。这是一个公开的学术讨论园地,刊登有关出版与管理相关议题的学术论文,希望透过该刊物促进国内外学界交流,进一步提升出版与管理实务、人文社会科学等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互动。除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万所长也积极办理学术交流活动,今年六月将与其它伙伴学校一同举办第一届文化事业?创业及管理研讨会。九月则将会与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合办小型研讨会,研讨主题初步订「华文出版趋向?合作增值模式」。万所长认为,继续贯彻这样的方式,对于同学研究的兴趣、能力和所的研究成绩,都会有很正面的帮助。C
持续改善师资与专业课程 邀北京大学教授来客座
有了完善的课程安排与积极的论文辅导制度,师资的充实仍然是个问题。除了目前的师资阵容以外,万所长已邀得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萧教授到所里担任客座教授,互动良好,以后也将续着这个管道,邀请大陆学者来所里任教。本学期即继续邀请到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来客座讲学。虽然在研究所任教的师资,必须具备有博士学历,但出版所同时也在找具有业界经验的学者来任教,例如文化大学哲学博士黄汉青教授曾有经营出版社的经验,教授出版与文化研究、阅读理论与书报研究、出版编辑企划与研究等课程;曾任桂冠出版社总编的欧崇敬博士,担任出版理论与实务、专业出版与流行出版的经营等课程;台湾大学商学博士,现任台湾图书馆馆长廖又生教授出版法规与著作权交易;具有副教授资格的中国时报副总编辑陈万达,在所上担任出版理论与实务、出版编辑企划研究等课程的教席。C
除了所上聘请的老师,万荣水提到,目前在南华在职专班就读的学生,很多都拥有丰富的业界经验,加强这些在职专班的学生与一般生的交流,也是让学生获取实务经验的有力资源。所内就曾经邀请在职专班的学生对一般生演讲,分享业界最真实的经验,也希望未来能建立实习制度,要求每位毕业生在校期间都需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C
至于前面提过的,历年进入南华出版所就读的学生可约略分为完全不同的商学院和文学院两派学生,由于所学不同多少也造成课堂研讨或老师授课时的困难。对于这点,万荣水说,南华出版事业管理所虽隶属于管理学院,但它不会是一般大学企管系毕业生的首选,也因为出版这个特殊的领域,历史、文学、艺术、教育系的学生都有来报考的。为了照顾这些对管理知识较为陌生的学生,所上特意安排了管理理论这门必修课,并由拥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曾经担任台湾新生报、台湾电影文化公司监察人的现任所长亲自教授,将管理学浓缩为四个主要理论---组织理论、系统理论、领导理论、决策理论,希望能让非管理科系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管理学术的精华。此外,「出版事业策略研究」则是选修课程,可以提供更高段的管理背景知识。
推动与业界及大陆交流合作 观察华文出版趋势
对强化与其它学术机构与业界的交流,除了随机办理的各种专题研讨会议之外,万所长特别强调要建构两条轴线,其一,是衔接文化事业,第二,是关注华文市场的发展趋势,目前正在筹备成立「文化事业创业研究中心」与「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vC
u「文化事业创业研究中心」设置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文化事业创业及管理的研究人才,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这个中心并且要设立推广教育及咨询服务,促进文化事业之创业及成长,同时也搜集各种相关图书信息,整合领域理论与资源,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发行研究成果,以提供研究、推广、应用的需求,同时达到拓展学术及实务之目标。具体的行动就是,九十四年六月南华出版所得到文建会的支持,会同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文学与平面传播系、应用艺术与设计系、动画与游戏软件设计系,嘉义县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办理「第一届文化事业?创业及管理研讨会」,讨论的范围包含创意产生、创意加值、创业及经营管理、后现代社会与文化消费四个主题。第二届的研讨会预计于95年5月13日举办。会议信息请参考:(http://mail.nhu.edu.tw/~publish/datas/1104_data2.doc)^
u「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则偏重于宏观的华文市场之发展方向,促进出版专业以及管理在当代社会中的推广应用,整合世界出版专业、管理趋势研究领域之理论与资源,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拓展学术及实务的进步。C
^回首南华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的过去,万荣水强调,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是一个教育机构,目标是在提升在职的学生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培养尚未进入产业界的学生未来进入产业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课程的安排上就必须经过有秩序和条理的设计。透过正向的面对问题和积极的改革行动,期待未来能为出版产业及社会证明创立这个研究所是正确的,历年来的所长、师生都做了很大的贡献。万荣水呼吁出版界继续关注、支持这个独特的研究所,并祝福大家都赚钱。C
](本文原刊载自《出版界》,时间为2005年,今已由编辑室增修)^
萧东发所长专访/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
文/万丽慧 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北大教授看两岸出版X
_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萧教授兼所长,于94学年第一学期应邀到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教授「中国图书出版史」。萧在台停留期间,曾受邀参观台湾地区许多重要的出版单位,并亲身体验了两岸出版环境与出版教育的异同。本文乃针对肖东发在台湾期间,对台湾的出版产业及出版教育环境所做的观察做出专访。C
两岸出版产业的差异
j大陆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出版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近年来正朝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许多出版社纷纷改制成公司或企业,但事实上除了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试点单位外,大部分的出版社目前仍动作缓慢并没有实行
规范化的董事会、职业经理制或股份制,这和台湾地区完全的市场经济制度有着较大的差异。且由于出版社在大陆仍是政府特许的行业,目前外资并无法介入出版编辑的上游作业,仍需要透过与大陆当地的出版社合作的方式,才能进入大陆地区的出版印刷和发行市场。因此整体说来,大陆的出版业虽已渐渐朝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迈进,但要到真正的落实,却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到台湾,「诚品书店」自然成为观察台湾出版产业的重点。对于「诚品」,萧表示,大陆地区整体而言,在销售方式的灵活度上较不及台湾,像「诚品」营业时间24小时的做法就是一个例子。在阅读的环境上,在大陆地区部分大城市里也有一些超级大书城,但在读书气氛的营造上就比不上台湾,但萧也提及,现在大陆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书店,像是北大附近的「万圣书园」、「风入松」,上海的「季风书店」,厦门的「光合作用」都是例子,只能说整体而言书店的水平没有台湾平均。而其中最令萧印象深刻的,却不仅是「诚品」优雅的硬件装潢,萧表示,台湾的书店、图书馆的服务人员,态度都十分的亲切和大陆地区的服务人员的水平相较于台湾仍有不小的落差。
在书籍的营销活动上。萧表示,基本上感觉得到台湾地区书籍的营销呈现活泼而多元的面貌,各出版社或是通路都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管道发表新书的讯息,但是在大陆,除了部分出版社,像是中信出版社,因职事者「海归派」的背景,带来一些创新的销售手法,像《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就是被中信出版社炒到火红的畅销书,但就一般的出版社而言,销售的方式多半并无特殊之处,整个产业的营销活动可说是全赖几个出版人或是单一的出版社各自表现。
萧认为,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出版产业中差距最大的就是物流。在台湾可能是因为地方不大的原因,加上密布各地的便利商店和连锁书店,只要新书一上市,几乎在全台湾都可以看到。但在大陆不同,目前除了在大都市内的网络书店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取书速度,如:在北京环线(县)内订购网络书店上的书。大部分的情况是,读者在南方可以买到的书,在北方就不见得买得到,原因除了是因为物流的不发达,各地方出版社的地方保护意识,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例如:在辽宁省内的书店,就一定会先放上辽宁出版社的书籍,之后才会考虑到放置外地出版社的书籍,这些因素造成书籍流通更加困难,读者在找书和买书上十分的不方便。
在出版的内容上,可能是萧本身对于历史的爱好,让他在接触到新文丰出版社关于敦煌文化所做的努力时有特别的感动,他表示在新文丰看到有些与敦煌有关的出版品,是他在大陆都没有看到过的,十分珍贵。萧十分称许新文丰出版社的高道鹏总经理对传统古典文献出版的执着,他认为出版应有传承文化的责任,出版应该回到出版的本意,而不是一味的讨好市场。
两岸出版教育的差异
bX在出版教育上,大陆地区的编辑出版学教育是20年前在胡木同志的建议下拉开序幕,1985年首先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开始招生。其后的十多年间,维持常年办学的院校也逐步发展,教学层次更是由大专、大学到研究生不断的提高,教学课程体系也由不完备到逐年走向成熟。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大学部的专业目录,在一级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将编辑出版学列为二级重点学科。从此以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不完备的统计,到2005年9月,全国高等学府设立编辑、出版、发行等专业的院校已有93家。但今日的出版产业已经进入传媒整合的时代,21世纪的编辑出版业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仅是于能够管理一个工作室、出版社和期刊社报社,更是能够横跨文化产业多项媒体的人才,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的学习能力、高远的战略视野和宏观谋划能力,还要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既是学者型的出版文化人,又是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因此,出版产业对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有着很高的企盼。
但目前大陆编辑出版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却面临了一些如下的主要问题:1.办学点的专业归属不明。目前大陆编辑出版学的科目,多半是附属在传播学、新闻学、图书馆学、中文、历史学等科目下。2.重复设点、浪费资源。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编辑出版学科,都出现分别设立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科系的现象,是资源的重复浪费。3.教学内容缺乏特色,且多半以教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体,缺乏对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技术的介绍。面对这些问题,为了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获得应有的重视,很多人正积极推动将编辑出版学列入研究生学科的专业目录中,并期能构建以编辑出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此外,对于师资的培训和优质教材的编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藉由此次应邀至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学所客座的机会,萧有些自己在实际教授的心得上。肖东发观察到,目前南华在职专班的硕士生,因为很多学生都已经具有出版的实务经验,比较能在论文中将理论和实务充分结合,这是很好的现象。一般生的硕士班学生,则大部分是跨领域学习。这和大陆的情况也是相同,大学部念的是出版专业,到研究所阶段仍继续研习出版的并不多见,反而是异业来学习的比较多,但是同样是在招收学生,如果是新闻系所或是传播系所在招学生,学生的数目仍会明显较报考编辑出版学的学生多出许多,这是在大陆普遍的现象。
携手合作共创华文市场
目前全球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华文热,可确定的是,未来不论在经济或在文化上,华文市场都将是一块不容忽视的主要市场,为了迎接大华文市场的到来,萧非常鼓励两岸可以用各种方式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在出版产业上,两岸的交流原本已是十分频繁,但除了常见的版权买卖的合作,萧建议可以用合作出版的方式,主要是因为目前大陆地区像深圳一带的印刷品质量,已经具备了国际级的水平,相关的图书设计人才也都并不欠缺,台湾如果与大陆出版社合作出版开发好的选题,
只需要派人过去负责前端的企划工作,后端就直接在大陆的上海、深圳等地完成,不需要拿回台湾来编辑或印刷,这样可以降低不少成本。而在出版教育上,目前台湾早已经有不少学生,纷纷前往大陆地区研习编辑出版学相关的科系。从产业到学界更多方面的合作,确实能加速华文出版市场的兴荣。C
Z原刊载于《出版界》第75、76期
热情,汨汨不绝于出版─资深出版人苏拾平专访
文/谢咏涵 文字工作者
A你有没有发现,近来关于谈论出版技术、出版经验、出版阅读等类的书籍越来越多,各不同单位举办的出版讲座或出版论坛也日益频繁,可见得出版人对于继续教育的高度需求,以及对于出版产业整体认识与教育训练的需求日殷是不容置喙的。而资深出版人苏拾平以其个人于业界多年的实战经验与观察所讲述的出版课程,也总是吸引了许多出版人的目光,对于这样一位努力投入出版公共财的资深出版人而言,他是怎么看出版教育的呢?H
从出版前线到出版教育
就在资深出版人苏拾平宣布要作为出版公共财没多久,「出版经营的十二堂课」就推出了,这是苏拾平自日以来,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下午,针对出版人每天都会碰到的问题,提供一个扎实的实务基础与思考线索,持续至2006年的3月为止的系列课程,以勾勒出一幅属于出版产业的经营样貌。C
自谦未受过一天正式的出版教育或训练,也没有经过师徒制承袭过去的出版经验,因而他对于出版的经验或技能的学习乃以实战为师、以经验为师、以疑惑为师、以错误为师,在实际的碰触中去思索正确的做法,在实战对应中去掌握该怎么做的讯息,在失败与错误中去找教训,在很多持续的疑问或疑惑中去一点一滴找答案,在出版经营中找心得。除了这样的现场自我训练外,苏公也会藉由听别人演讲来协助自我思索。这就是他这一路走来悠悠数十年的自我教育方式,很实战,也很临场,更是一位用功的出版人面对出版现场时的态度。C
b在这样的背景下,使他开始把自我的出版经验或是出版心得整理出来,希望能够尝试做个公共财,提供给后进参考。之所以不称为出版教育,他还是强调过往的历程──一方面没经历过,所以对于理论不敢置喙,也不敢诠释出版教育是什么,他真正比较在意的是,图书出版职前的训练培育或在职的训练培育。C
过去的那段美好与现在的自我期许
x台湾在过去经历了一段美好的、非常有创造力的、繁花盛开的历程,也就是过去这10~20年来的时间,这是一些出版人全心专注的投入结果,但是这些投入大部分都是个人的,出版界间的联系反而不多,因为整个图书出版业其实是非常缺乏有效的公共平台,也非常缺乏所谓职前的出版教育,所以过去都是靠个人的专注和经验。
出版人当然也有所谓的师徒制在传承,但这种传承太过「经验的累积」,经验的限制性与困难在于──经验太个别,经验不容易转换或传承,也不一定能转换或传承,是局部的不能应对未来状况,因着所面对的情况、类型、领域、形式等的不同而使得移转不易,所以多数的师徒制靠的是个别领悟,因为经验是跟个人方式而来,又因为每个人的个性或工作不同,有人积极有人谨慎,有人考虑较多有人较有胆识与勇气,因着这些不同,所以使得师徒制是否能够领进门,成为传承上的未定数。
此外,经验由于太少机会被讨论与交流,所以无法被归纳出共同可为依据、可面对未来的线索或观点,整理出教训或方法,这些业界的问题与出版人的需要,就是现在苏拾平对于台湾出版界最感关心的事。
目前业界有的组织,无论公会或协进会,较没有长期的关注使经验作交流,所谓的交流是为了生意机会,顶多是讯息的交换,相对比较没有系统与持续力。直至近几年才有为了公共的权益事项,如出版品分级制、国际书展的参展,这些平台当然也要靠业界的领导者、前辈来主持或带领下才能完成,但是属于所谓出版研讨会的形式、时间或次数都显得不足或不够深入,这是现在状况比较缺乏的。
他把自己定位在公共财,是一种个人的立志与期许,这需要有能力与价值,所以他决心从自己开始,因为大部分的出版人都还在岗位上忙碌,相对的比较没有时间、余力空出完整时间来整理,而恰巧在城邦出版集团的制度方向都上了轨道,才有机会从第一线退下来,整理归纳有系统的贡献出来。他努力的从自己做起,思索着能够加入什么、促成什么、邀约什么、聚集什么,才有了出版经营讲堂,出版经营的十二堂课的来历,是因为有野人献曝、抛砖引玉,先从他自己能做的做起。
我们所需要的出版继续教育
有了这些期许,接下来他整理出当前台湾出版的职前或在职,所需要的训练或培训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属于出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经营技巧。C
1.出版的专业知识:
也包括一般知识。专业知识隐含了两个部分,包括在职训练与培育的通识课程,所谓的专业知识是跟出版有关的专业知识(而非指出版领域的专业),这个专业知识是属于出版的知识,如出版的历史、出版的演进、出版本身的编辑知识、印刷知识、材料的演进等专业知识。
2.出版的专业技术:
如编书的技巧、印刷的技术、出版发行的技术等,有时候是step by step的技术或方法,是与时俱近、工具不同的,如最早的铅排,到现在计算机上解决一切,装祯的最新技术、出版的随取印刷等。
3.出版的经营技艺或技巧:
因为技艺是有经营上的想法、观念、运用之妙,这些东西需要融会贯通,有些项目也需要被提示、启蒙,使之了解为什么做出版、出版该怎么进行的想法与依据。
目前所开设的「出版经营十二堂课」属于第三部分,第一通识的部分需要学界去搜集与研究,第二出版专业技术则有人很在行,如陈颖青,所以苏拾平集中过去十多年来自己的出版遭遇,包括所有美好的、困惑的、变动的、躬逢其盛的经历,把这些跟经营有关的想法、困惑、经验、对付这些问题思考的脉络试图整理出来。
谈经营的技艺最关键的是该怎么想,而不是该怎么做,目前业者所面对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想,他认为大部分的出版人都不知道对错,也因为不知对错,所以没有做对或做错,因此他想要教出版人应该怎么想,这些是他揭示的路径,也是他思考时的路径,而非答案也非唯一的,可能是在联系或线索中,是打开而非下结论,这是他在演讲中所想做的事情。
思考的十个路径
bu@在工作的实况现场中其实是纷乱的,有些是直觉,有些是突然的反应,也可能是一种创意,但这些必须是在某些基础下。很多人都感佩苏拾平的整理功夫,他也自承在讲课时最大的挑战是去将过去的反应作整理,试图找到蛛丝马迹的过程。
L他认为这一路走来的出版路并不算顺遂,大部分碰到的是没有轨迹可循的事,或说不知有何东西可参考,感觉到所碰到的问题都是第一次遭遇,所以不知是否够全面,能在课堂上讲的是告诉大家──他可能是怎么想的,他以为可以怎么想的,在多次的经历中找出来,希望能作为他人的借镜或参考,持续帮别人找答案,而不是给答案,因为给答案是公式,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这些讲堂的题目都是十个路口,因为对于每个题目都是可以启动的。有时候当你走进一个路口时其实每个路口都可以再分为好多个路口,那表示还没结束,路口并非只有十个,因为每个路口都是另一个路口的路口,这就是他开设讲堂的想法与整理。
出版的选才、用才、留才与育才~
就目前台湾的出版人才而言,苏拾平认为着重的是选才、用才、留才与育才。~C
b在选才上,由于台湾目前并没有公共的、完整的、现成的机构或平台去提供现成适合出版的人才,所以选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有其任意性,因为台湾的环境如此,反而这个部分可以相对没有偏见,所以对于新加入的人才不过就是通才。另一方面关于选才我们是面对一种现实,若以通才来作为选才考虑时,如语言技能、文字技能、学经历等,事实上有很大的不速配的风险,因为许多人在进到这个行业之前,对出版工作的想象与实际上的作业现场是落差很大的。以一般通才来说,条件较优的人较容易有更多的选择,比较容易张望,若无法度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磨难,很容易在短时间离开,所以为何需要通才,这是台湾出版界在选才上经常面对的实际状况。C
目前留在出版界的人,反而是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而留下来的,可能是比较接近特质、兴趣、热情而留下来待在这个行业,较少人是因为比较好混而留在出版业的,所以他认为这好像是出版与人才间的一段磨合、彼此试练,一旦通过的人,留下来的反而不太出得去,这是出版人才最常见的状况。C
谈到此,苏拾平露出一种沉浸的神情说:「最近我一直在想,从来没有一个产业他的生产、产品是永远追随不尽,永远不可能完整了解、永远可追求、永远可探求,没有一种行业的内容和产品是这样,所以你面对这个行业时使你不得不谦虚,永远不觉得你已经很有把握了、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所以对这个行业会让你持续去探险,相对的久了你也觉得你够骄傲,你没有办法再被其它行业所吸引,没有行业是可以超过这个行业的,这种够骄傲是因为你以出版而引以为荣的。」这就是一位衷情于出版的资深出版人。XHC
总括对人才的讨论,苏拾平期待的是让进入的口更大,且要提供对未来进入现场更多元了解的职前培育训练,才能使人才进来时有心理准备与正确、从容的态度。这些需要三个环节的整理经验交换,才能踩在彼此的肩膀上走得更久、看得更远。C
营销操作的四个基础
再谈到台湾目前无论在教育体系或实务界而言,有关出版领域人才之养成,长期以来都过于强调「传播」的训练,而忽略「营销与流通」人才的培育,就这个现况苏拾平认为,后端的营销与流通比起一般的营销或管理其实经验是更局部,适用范围是更特殊的,因为出版是创作导向的,就产品被阅读的消费习惯,其实是最不确定、最难捉摸的,所以出版的营销工作并非如一般的营销可以有规则可循。C
出版营销是不太能主导,而是锦上添花、顺势的,不是主导、雪中送炭、扭转乾坤的,出版的新产品这么多、命运各异,彼此间的差距不是由营销来决定,但却又需要营销工作来把它揭开,所以营销的角色是很不同的。但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新产品像出版业这么多,但是又不能说因为一本书的营业额不多就不做营销。C
X出版的阅读本质与消费规模是非常不同的,每种做法不一定可以复制,常常会出现一种经验主义或跟其它行业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其它行业认为销售数字是很重要的,但在这个行业是比较不注意的,而是注意结帐,这些因为大家凭经验作书,而不是凭数字作书,所以出版界不论作业务、通路或营销,大部分会导果为因,所以这是需要被打通、被厘清之后才会联系得起来,有了联系才会知道怎样对应。C
所以回到出版的营销教育来说苏拾平认为,应该要有在职与职前整体的了解,因为营销会被忽略是因为创作导向、生产导向,所以营销容易萧规曹随,比较没有操作空间,营销人能做的事若不积极去想,其实是不多的。但这中间也有很多是长期的误解和错误,如编辑是生产、卖书是营销,这是错误与迷思。C
他一再强调,谈营销要从几个角度、特性来下手,一是强调营销守则,才知所进退,二是强调营销工具,三是强调负面表列,也就是常犯的错(如:卖书是营销的事?对营销而言有人以为是市场导向?现在这种书市场不看好……),四是常见的迷思,有些东西不能这么快下结论,所以,他是从这四个方向谈营销,这四个面向对于营销来说要有个基础。C
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今天,出版业竞争的核心内涵可以说是「脑力」的竞争,更是一场创意与创新的竞争,由以上资深出版人苏拾平的专访,我们看到了他对于出版基本功的看法,对于如何培养一位优质出版人也提供实际的想法,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这样具热诚与热情的出版人继续加入,一起再来骄傲与谦虚。C
原刊载于《出版界》第77期
<font color="#FF年台湾图书出版产业的回顾-王璇/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一、图书出版业 (一)个别图书业者与出版集团 . 成立6年、高雄女性主题书店「好书店」1月3日结束营业。
. 锦绣文化负责人许钟荣涉嫌向银行诈贷近1.3亿元, 1月5日遭台北地检署起诉。
. 商讯文化新书《我受够了》1月11日发表,系国内首度将图书置于出租车销售的创举。
. 漫画《灌篮高手》作者井上雄彦控告井上公司与观天下软件公司侵权,1月25日经台北地方法院判决井 上雄彦 胜诉。
. 资深出版人苏拾平2月16日传集资上千万元成立「大雁文化公司」,创设「如果出版」为该进入品牌。
. 去年宣布结束营业的「大树文化」3月10日与「天下文化」达成策略联盟「5年计划」,延续自然生态 丛书的出版路线。
. 台湾角川公司总经理冢本进3月16日获颁「台北市荣誉市民」。
. 消费者文教基金会3月21日将美商葛罗里公司(Grolier Educational)列入「消保牧场」的「蛮牛」黑名单。
. 远东图书公司指控英语补教名师徐薇连续抄袭远东版高中英文课本内容,台北地检署3月28日首度开庭审理。
二、图书营销通路业
(一) 实体书店
. 诚品书店1月16日公布「中文TOP100─2005年度畅销书榜」,呈现去年读者阅读喜好。
. 诚品书店信义旗舰店1月17日营业满1个月,书店营业额近1亿元,占该店营收三分之一强。
. 皇冠出版社于香港开设「皇冠书屋」3月4日正式营业,系以女性读者为主要诉求对象。
. 诚品书店3月13日传已成立出版事业部,将由资深编辑人李亚南运筹,正式跨足出版事业。
. 诚品书店17周年庆自3月16日至29日,举办各项书展、征文、纪录片与摇滚音乐会等活动。总经理吴清友表示历年来共吸引4,000万人次造访;执行副总经理廖美立表示诚品文化事业部门营业额比去年同期成长37%。诚品信义旗舰店平均假日来客数有6至7万人,非假日有1至2万人,月营业额在8,000到8,500万元间。未来将深耕儿童、青少年与网络阅读族群,并于台东设立分店。
. 金石堂书店3月19日公布2005年图书销售统计,去年总销售书种为107,861种,较前年105,079种略增。其中新书销售占19%;月销超过8本,占46%;月销不到1本,占14%。旧书部分,平均每个月卖不到1本,约占60%;同时选出2005年「十大出版新闻」。
(二) 网络书店
. 博客来网络书店成立10周年,2月27日提出第2个「10年发展计划」,宣告今年前往大陆发展。
三、杂志出版业
. 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第4届理事长1月10日由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高票当选。
. 《天下》杂志群《e天下》与发行28年的《突破》1月15日传出停刊。
. 台湾第1本专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文学MOOK《浮文志》2月6日创刊。
. 联经出版公司《思想》季刊3月28日发表,由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员钱永祥任总编辑,系以MOOK型态出版。
. 《明道文艺》30周年庆,3月28日举办文学讲座、社徽征选竞赛与杂志封面票选等活动。
四、新闻出版业
. 创刊16年、《大成报》3月1日停刊,将改以时尚、人文、美学、娱乐等综合性周刊型态与海外出版集团合作。
五、数位出版业
. 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1月11日发表「2005年台湾数字内容产业产值报告」。去年整体数字内容产业产值为2,902亿元,较前年成长15%。预计今年可有16%的成长率,产值则达3,366亿元。数位出版典藏产值亦有微幅成长。
. 武侠作家孙晓《英雄志【20】─保卫京城》(丞市版)1月10日发行。由于未在大陆地区发行,引发大陆网友组成「手打团」,在网络散布非法内容。
七、相关议题
(一)两岸竞合与全球化
. 第19届北京图书订货会1月8日开幕,来自台港澳三地145家出版单位首度“登陆”。
. 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主办「第1届海外华文书市」自3月9日至19日止,以「阅读无界限」为主题,共有数百名华文出版业者参与。
. 绘本作家几米新作《蓝石头》3月30日于意大利波隆那书展发表,系以繁体中文、简体中文、日文、韩文、西班牙文与加泰隆语6种版本面向全球发行。
. 世界华文作家协会3月16日颁「终身成就奖」与「杰出成就奖」予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
. 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陈章太3月22日表示联合国决定自2008年,在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采用简体字。
(二)政府出版品
. 二二八纪念馆2月28日发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台活动资料集》与《认识二二八─和平鸽选辑与文献解题》,系研究二二八事件的第一手史料与工具书。
. 国防部3月26日公开60年代初由故总统蒋介石主导「反攻大陆」秘密档案,并出版《尘封的作战计划:国光计划口述历史》。
(三)出版教育
. 应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邀请,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萧东发1月1日来台客座为期1个月。
. 中华民国图书发行协进会与台湾出版信息网邀请资深出版人苏拾平每月一讲「出版经营的12堂课」,1月25日第十讲主题为「出版数字的十组关键词」;2月22日第十一讲主题为「出版营运的十个模式」;3月1日第十一讲主题为「出版营运的十个模式」。
(四)公部门行政与出版政策
. 立法院1月4日协商政府总预算案,其中行政院新闻局预算初审时遭删6.4亿余元,缩小删减为4.78亿元,恢复部分将挹注国际新闻业务、地方新闻业务;行政院文建会初审时遭删3亿余元预算则扩大删减为5.68亿余元。
. 行政院文建会委托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1月6日起举办「2006文化创意产业新秀大奖」。3月29日揭晓,系由「剪纸生活」创意团队夺奖。
. 1月25日完成内阁改组,其中行政院新闻局长由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郑文灿出任;行政院文建会主委则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长邱坤良出任。
. 行政院新闻局3月31日公布「补助发行数字出版品作业要点」。
(五)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相关活动
. 行政院新闻局1月16日公布第30届「金鼎奖」各类奖项入围名单与特别贡献奖得主。
. 台北市立图书馆1月21日公布2005年图书借阅统计,外借册数为683.5万余册,较前年成长10.5%;外借人次为195万余人,较前年增加5.3万余人。
. 国立台中图书馆1月21日举办「95年阅春好书交换活动」。
. 第7届「开拓动漫祭」2月4、5日假台大巨蛋体育场举办,计有2万余人次参观,并发表台湾首册cosplay专业情报杂志《开拓动漫情报志》。
? 第14届「台北国际书展」展出期间自2月7日起至12日止,总展位数达1,910个、逾445家海内外出版机构参展,今年参观总人次近44万,较去年的32
万人次高出许多;第3届「金蝶奖」新设「亚洲新人设计奖」;第30届「金鼎奖」2月10日颁发特别贡献奖予明道文艺杂志社社长陈宪仁。
. 二鱼文化主办、「2005台湾诗选」2月16日举行发表会,「年度诗奖」颁给政治评论家南方朔。
. 行政院新闻局2月10日公布「95年度补助发行定期漫画刊物」企画案甄选结果,由东立出版社有限公司《龙少年漫画月刊》与台北市漫画从业人员职业工会《GO漫画创意志》入选。
. 行政院新闻局主办「94年度剧情漫画奖」2月11日举行颁奖典礼。
. 「94年度行政院文化奖」3月7日公布,系由作曲家郭芝苑与画家林之助获得。
. 行政院新闻局「95年度剧情漫画奖」3月8日起接受报名,首奖奖金高达70万元,今年增设「新人奖」与「最佳剧情奖」。
. 高雄首座漫画图书馆、市立图书馆盐埕分馆3月9日举办「高雄漫画祭」。
. 九歌出版社3月9日举办「2005年度散文选、小说选与童话选」发表暨颁奖典礼;小说家蔡素芬指去年见诸报章杂志的小说仅有200余篇,小说与散文「此消彼长」趋势值得关注。
. 国立台中图书馆3月22日宣布购入全球知名的电子书数据库Netlibrary,计2,554种电子书。
<font color="#FF年台湾图书出版产业的回顾 -王璇/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5年国际间天灾人祸频仍加上油价高涨,使得台湾整体经济环境蒙受不小的影响。根据行政院新闻局公布《2004年图书出版产业研究调查报告》初步结果,2004年台湾出版产业年产值约为220亿元,相较于前2年的400多亿元,呈现大幅滑落。虽然整份调查报告尚未完全出炉,但我们可以想见2005年台湾图书出版产业的环境相较于2004年来说,恐怕只会更加严峻、冷酷。然而,随着两岸密切的出版交流与华文出版市场的高度分工以及竞合,擅长营销、企划的台湾图书出版产业早透过各种管道进入中国大陆,寻找任何能够生根发展的机会。因此,若我们单论台湾这块土地上的图书出版产业,似乎也有不够周延的疑虑。
本文系依据笔者于《全国新书信息月刊》所录2005年台湾出版记事,将台湾图书出版产业分成图书出版业、图书营销通路业、读者与几个相关议题做系统性的回顾,并盼望能使关心台湾图书出版产业的读者了解到概略的产业脉动。
一、图书出版业
(一)个别图书出版业者与出版集团
在个别图书出版业者方面,出版人黄俊隆成立自转星球文化创意公司,藉由脑力激荡式的创意发想,完成创业作《日常V.S.荒岛的一天》;经典传讯出版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旗下《TIME
EXPRESS》与《TIME for Students》让与海峡文化公司,《EZ TALK》、《EZ BASIC》与《EZ JAPAN》则让与日月文化出版集团继续运作;亚太漫画协会理事长黄志涌忧心国内漫画图书市场被日本、韩国漫画攻占,且固定发表作品的台湾漫画家不到30位,日后将出现人才断层;第29届「金鼎奖」颁发「特别奖」给九歌出版社发行人蔡文甫,表彰其大半生文学出版作出的贡献;台湾角川出版社推出《石之森章太郎漫画遗产全集》,创下全球最大部头漫画全集的纪录;远流出版公司举行成立30周年庆祝茶会并同时举办作家金庸新版武侠小说发表会;禽流感使得全球进入警戒状态,联经出版公司抢先原著出版全球首册探讨禽流感专书《打败禽流感─如何在禽流感大流行中存活》;台湾第1家专业自然生态出版社大树文化因经营不善而停业。
在出版集团方面,共和国文化旗下远足文化《台湾地理百科》丛书2005年朝出版100册迈进,并且共和国文化旗下品牌扩增到7个,分别为:远足、木马、左岸、缪思、西游记、野人与向阳;继资深出版人陈雨航与郭重兴自城邦出版集团出走,该集团副董事长苏拾平亦选择辞职,自许成为「出版公共财」奉献于出版教育;城邦出版集团董事会改组,原董事长詹宏志宣布退休,自此不复为编辑出版人,只单纯做为一名读者。
(二)教科书、参考书业者
中华民国教改协会指出国小4、5年级国语教科书用词不恰当高达82处,就内容错误与瑕疵而论,仁林版占最多,翰林版占最少,呼吁教科书业者尽快修正、改进;康轩文教深耕大陆,成立「南京康轩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获得江苏新闻出版局核发「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于大陆从事图书、报纸、杂志批发与零售业务;翰林出版公司董事长陈炳亨等人前往四川成都,系台湾教科书出版商首度赴成都进行考察。
二、图书营销通路业
(一)经销业者
解决图书出版产业的困境,唯有仰赖图书出版产业上中下游携手合作,互相提供其它环节建立制度与专业的信息,才能够看见成效。因此,台湾图书经销业者中规模最大的农学社提出「农学体系偕同商务整合计划」,希望在3年内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整合出版体系供应链的销售情报,掌握出版、供退货数量的主导权,以解决目前出版社以书养书、退货率高的问题。
(二)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
国内最大网络购物业者网络家庭旗下网络书店「PChome书店」开始营运,首创购书「免运费」与畅销书「网络最低价」服务;诚品书店推出「双周畅销排行榜」,分为艺术、人文科学、华文创作、翻译文学、财经商业与心理励志8类,质量均衡、突显阅读焦点;《天下》杂志公布「1000大超限竞争」调查,诚品书店2004年营业收入77.38亿元、营收成长率13.88%,为出版、印刷与书店业中翘楚;博客来网络书店公布2005总营业额达11亿5千万元,成长率高达65%;亚洲最大的诚品书店信义旗舰店以跨年活动方式盛大开幕。
台北市立图书馆《解读台北人的阅读行为》调查显示台北人最喜欢读小说和漫画,而借阅率最高的则是儿童图书;小鲁出版社「亲子悦读指数」调查显示台湾在亲子阅读活动、家庭藏书量与陪子女念书时间方面大幅高于香港;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委托尼尔森公司调查杂志阅读行为与广告效力,发现读者阅读杂志理由为「实用对生活工作有帮助」、「内容丰富」、「轻松有趣」与「提供最新信息」;博客来网络书店商品经理杜孟平表示,所销售MOOK杂志书中以「手工艺品类」最畅销,显示国内读者偏好图像化思考,且以诚品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增设图文书类为例,排行榜中近半为图文书,说明图文书逐渐向主流靠拢;台北县新店市公所颁发国内第1张「读书会带领人认证执照」,正式建立读书会带领人认证制度。
四、相关议题
(一)两岸竞合与全球化
大陆作家章诒和畅销书《往事并不如烟》与《一阵风,留下千古绝唱》引发取得授权的时报文化版与代理销售的香港牛津繁体字版打对台的争议;联经出版公司「上海书店」展售2万多种、6万多册大陆简体字图书,是台湾最大、最齐全的简体字书店;商周与大陆汕头大学出版社跨海合办首届「凤凰网络文学大赏」;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系采取小三通模式交易图书;行政院陆委会提出《中共加入WTO后两岸出版交流近况报告》,系近3年来两岸出版交流情况与未来展望之报告;中国大陆教育部推动《全球华语大辞典》编纂计划,由大陆商务印书馆总集成,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台湾中山大学、成功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合作,收录大陆、港澳、台湾与东南亚四地华文词汇与用语;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顾行伟表示2006年上海书展将允许三地图书直接销售;行政院文建会推动「中书外译」计划,中书日译部分已见成果;大块出版社与国际同步推出全球最大全球出版计划「神话」(The
Myths)系列新书;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总经理张叔言宣布与台湾金典文化集团签下两岸出版交流史上最大订单,总额为630万元。
(二)政府出版品
台南市教育局出版第1本《客家话简易教材》与光盘,推广乡土教育客家语言;国家台湾文学馆发表《2004台湾文学年鉴》;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承接文建会「94年度演艺团队发展扶植计划」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并出版《文化创意产业实务全集》;行政院文建会委托国立台湾美术馆出版的《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由谢里法筹划召集,预计出版19册;行政院陆委会《和平橄榄枝》系官方首度出版简体字版刊物;新闻局公布「2004年图书出版产业研究调查报告」初步结果,本年产值大幅衰退,浮现产业前景的若干隐忧。
(三)出版教育
高宝文化出版《谁说出版不赚钱?─出版者的成功管理法则》,内容为美国出版业经验谈;出版人苏拾平每月一讲「出版经营的12堂课」,传授出版的各种实务技巧,包括营运、营销、通路、定价与经营等;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主办「第1届文化事业、创业及管理研讨会」,系首度落实管理学知识至文化创意与事业经营层面的大型学术活动。
(四)出版政策与出版自律
立法院「文化立法推动联盟」成立,将连手推动相关法令,并监督、参与相关艺文政策与活动;日本出版界权威清水英夫律师来台分享出版伦理与自律经验;行政院新闻局订定「出版品及录像节目带分级办法」开始施行;中华民国出版伦理自律协会共同推举漫画出版同业协进会理事长康振木为主任委员;鼓励台湾优秀本土漫画家创作自己的风格,国立编译馆修订「优良漫画奖励要点」,并提高奖金;行政院陆委会通过行政院新闻局「大陆地区出版品电影片录像节目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台湾地区或在台湾地区发行销售制作播映展览观摩许可办法」修正草案,日后大陆地区杂志、图书、出版品、电影节目经许可后来台展览、著作财产权授权、让与等事前申请时间缩短至1个月。
(五)图书馆与阅读推广活动
2005年台北书展首度由专业书展常设机构「台北书展基金会」筹办,本年参观总人数为32万人次,比起2004年的43万人次,明显衰退;本年安徒生200年冥诞、儿童节、世界书香日与国际文化资产日,均举办盛会;第6届「漫画博览会」总计超过42万参观人次、整体销售业绩较去年成长近2成,均创新高;「龙应台文教基金会」成立,盼提升大学生国际观,作家龙应台发起「思想沙龙」,首邀历史学家黄一农首讲「从天主到妾─文化价值的第一类接触」,深入浅出谈中西价值观;行政院新闻局宣布第30届「金鼎奖」将与台北书展同时举行;历时9个月编撰的《诚品报告2004》以「中文图书销售100全记录」揭露各类型图书与出版社成绩;教育部与行政院文建会指导、国立台中图书馆主办「2005年公共图书馆辅导计划─读者倍增计划」公布「经营进步奖」,得奖者有台北市立图书馆建成分馆、台北县金山乡立图书馆、南投市立图书馆、高雄县湖内乡立图书馆与宜兰县三星乡立图书馆。
原刊载于《出版界》第77期
阅读如何成为流行-白佩玉
白佩玉/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这一周来,好几项关于推广阅读的活动接连开跑,纷纷在媒体上密集曝光。有来自地方政府的规划,也有来自民间企业与文教基金会联合的力量。之所以会如此密集地提倡阅读,乃是因为妇幼节的到来。当出版同仁常埋怨出版市场的大环境不好,阅读风气低迷的同时,「培养下一代多阅读」,俨然是十分有远见的作法。
的确,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而阅读风气也是需要被带动的。但或许不该只针对儿童,我们这些大人扪心自问,能保有阅读习惯的人还有多少呢?
个人认为阅读的种类,可简单分为文学及非文学两种:所谓非文学,指财经企管、保健、考试参考用书、教科书等等相关书籍,阅读非文学的人,通常较具有特定目的性,大部份的自修自习,皆为此类;相反地,阅读文学的人,往往才是将阅读当作乐趣的人,是纯粹为阅读而阅读。在较没有阅读文化的环境里,人们的阅读多是为了特定目的,例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者为了获取特定知识而不得不读。但在具有阅读文化的环境,通常阅读文学的人较多,且将阅读当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是一种娱乐,也可打发时间。
说到时间,对分秒必争的现代人而言,「花时间看书」已成了奢侈的享受。因为在时间的分配上,牵涉到「机会成本」的问题:当你在看书的同时,有人在为生存努力,有人在利用这时间赚更多钱,究竟看书是不是浪费时间的事?也因此人们可能较容易选择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如此较能说服自己「看书是要充实自己」,虽然看的不一定是「自己想看」的书。仔细想想,有点可悲。
话说回来,看书时间变少了,也是因为阅读习惯受到其它娱乐刺激的替代。一个人的闲暇有限,看电视、上网、打电玩分割了阅读的时间;况且娱乐开支消费有限,看电影、买音乐CD的消费也间接影响了买书的预算。换句话说,在今日,图书产业的竞争不仅存在于业内,更大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其它娱乐产业。
最近深刻感受到一个现象:在台湾,看一场电影与买一本书的代价成本是差不多的,约在二八○元上下;然而在英美等阅读风气兴盛的国家,买书的代价却比看电影要高出许多。
例如在英国,一张电影票为五.五英磅(约台币三三○元),但一本文学类的平装书,一般订价为六.九九磅(约台币四二○元),若为精装本的非文学类书,一般订价则更高达十六.九九英磅(约台币一○二○元);而在美国,电影票为五.五美金(约台币一八○元),而一本翻译中文后订价为二八○元的书,原文版订价则为十二.九五美金(约台币
四二○元)。由此可见,虽然在英美书比电影票贵,但人们买书的意愿仍高,接受书的价值高于电影票。
就台湾市场而言,一般大众书的价格多介于二○○至二九九元之间,有些则比看一场电影更便宜。然而,台湾阅读人口却远不及看电影的人口。这是价值选择思考的矛盾点:声光视觉刺激的两个小时,或静静品味阅读的一个下午。
或许,阅读与看电影之间,在于「独乐乐」与「众乐乐」的分别。例如电影经过媒体宣传后成为人人皆知的话题,且看过电影的人无论在网络社群里或现实生活中,也容易遇到可以相互讨论感想的对象。看书则不然,因为书种多元,选择性多,个人可依自己的偏好选书,所关心的主题不同,则较难遇上看过相同书的知音,当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时,则较难蔚为风气,推广阅读的困难点正在于此。
今日当政府及企业推动「共读」,让大家重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才是国家人才培育的深耕方法。若说要拼经济,我们拼的应是「知识经济」!毕竟阅读不是一种外显的习惯,而是内化的尊贵气质。社会上有推广阅读的动能存在时,我期望能够带动流行,塑造出台湾的阅读文化。
(原刊自  中国时报)
<font color="#FF年大陆出版热点-萧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
整理纪录:万丽慧南华大学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回顾2005年大陆的出版产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暨南华大学管理学院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肖东发,提出大陆出版业的15大重要现象,同时提出了个人对这些现象的看法与说明:
1. 持续发展,忧喜掺半
在过去的几年大陆地区的图书出版种类一直不断的增加,到2004年已有219,000种,特别是1998年度出版单位的利润在全国各行业利润率的前5位。但在另一方面,从年,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已有由38万小时,增加到118万小时,增加了3.1倍,报纸总印张也由259亿印张增加到1235亿印张,增加了3.4倍。但图书的总印张从63亿增长到66亿,却仅增长4%。人均购书费用33元和人均购书册数5.5册,也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并未随着近年来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而增长。又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连续三次对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所做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纸本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网上阅读率却持续大幅上升。于是,我们似乎在欣欣向荣的出版产业数据中,看到了背后已经存在的隐忧。
2. 转制试点,推广缓慢
现在的绝大多数出版社被要求要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要按照公司法、企业法来确定结构。如果是公司制的,必须明确公司制的出资单位和股东;如果转制以后,企业成为股份制的公司,公司的领导体制只能是董事会下经理负责制的企业体制。但在改制的同时出版发行企业融资中的控股权问题受到突显,加上目前出版业原本存在的其它主要问题,如:出版单位分类标准不清,假书、伪书现象严重,图书出版种数大幅增长,但印数下降、通货增加、库存暴涨、效益下降等等,种种问题造成改革成本巨大,但改革动力却不足。因此,预计出版体制要获得真正的改革,还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时间。
3. 伪书成灾,狠x严管
过去的一年是大陆假书、伪书泛滥的一年,图书市场上出现一些盗用西方原著书名,但作者是假的、书的内容是假的假书,或是根本就是无中生有,书名、作者、内容都是假的,参与造假的出版社就有20多家,且都是合法的出版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几次发文,公布伪书及出版社的名单,并进行了处罚。
北京锡恩管理公司总经理姜汝祥在2005年勇于打击伪书,树立了诚信的品牌,其系列经管图书今年继续受到关注。倡导将生命信仰、职业精神和注重家庭合为一体的曼德今年推出了《新职业观》一书,也受到摩托罗拉中国区前总裁时大鲲的称道,中国企业管理图书以学习为起点、以诚信为态度、以服务中国为宗旨,正在走向成熟。
4. 品牌维护,保卫三联
文化品味、图书风格、书籍装祯的稳定性,是一个出版企业文化和长期品牌战略的成果。在大陆有所谓「商中三」,即商务的工具书、中华书局的古籍、三联的学术专著,又有所谓的计算器图书出版的「四大金刚」,分别是人民邮电、电子工业、机械工业、清华大学。但目前这些原本不多的出版品牌却仍都面临了一些问题,如:影响范围窄,仅限国内,缺乏国际声誉,另有些老字号出版社,像过去的商务、中华、三联,在工具书、古籍重印、教科书、学术书出版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现如今却
是缺乏开发新的高质量出版物的魄力,只是坐吃老本等。2004年出现的「保护三联」事件就说明品牌需要维护和延伸。
5. 影印《四库》重复浪费
清代乾隆时期编辑的大部头丛书《四库全书》当年抄写了七部,分藏七阁,原本没有印刷。对于是否需要影印一事,20世纪初曾有过一场争论,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没有必要全印,只需选出其中有价值又在市面上的「罕见本」即可,结果是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主持下,选印出《四库全书珍本》,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肯定。
20世纪80年代台湾商务、上海古籍先后影印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后者发行700多套,已是很大的浪费。我在当时就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反对。没想到21世纪初在已经有了多种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四库全书》的情况下,重复影印之风卷土重来,而且愈演愈烈。请看各大媒体,包括《中华读书报》头版头条对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本的报导;又如
日《光明日报》对杭州出版社影印文澜阁本的报导,还有更多要印文溯阁本的消息传来,这么多家出版社都重复影印大同小异、成千上万册的《四库》,每套定价都要20万或40万元人民币,这可以说是出版界最大的浪费,重印《四库》其实没有宣传是所说那么大的意义,不值得吹捧和鼓励。倒是《四库全书存目》《续修》和《禁毁》等几套书各有其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有再印的必要。
6. 不必全「化」出版集团
大陆结至2005年12月底,共有20家出版集团成立。出版集团化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打破地方的保护色彩,实现跨国际、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营,增强出版企业实力,但由近年来所组建的发行集团的名称来看,却都仍是以地域为名,且大部分集团的产生都是由政府凑成的「因缘」,和应该经由市场优胜劣败的竞争而出现的集团大不相同,这样的出版集团自然也完全没有办法达到集团化原本的目的。在另一方面,萧东发认为,出版产业本应该有着大大小小的出版社,这就像是一个联合舰队,有航空母舰,也有巡洋舰、驱逐舰及鱼雷快艇,各有各的战略位置,这样出版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7. 民营出版,稳步发展
大陆地区的民营书业发展崛起于1982年的图书体制改革。20多年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小书摊到大书店,由零售二级批发到全国性总发行,由个体运营到区域性、全国性网络建立的过程。2005年政府为民营书业争取税收优惠政策,认为开在县以下的民营发行企业,应和新华书店一样,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2005年全国有11个省市实行中小学教材招投标试点,拥有总发权的民营发行企业将与新华书店平等参与竞标。
目前在零售市场上,现已有7、8万家民营书店遍布城乡,比新华书店多5倍有余,从业人员也以已多达40多万,更出现一批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年销售码洋上亿元的大型书店。尽管根据研究调查显示,目前新华书店仍是出版物销售的重要管道,但出版物分销市场已经形成,包括:新华书店、集个体书店、商场超市、音像商店、书报摊、邮局、网站,甚至是违法经营的街头小商贩等,多种流通渠道都是读者买书的管道。
除了参与书籍的发行,民营书业还积极参与出版前端的工作,但由于民营出版不具有最终出版权,所以常常是以书架、书坊、图书工作室、文化传播公司等形式存在,最终再采取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获得正式出版权,以较深的介入图书出版流程,从图书前期的策划、组稿、包装到后期的宣传制作和发行。据统计,全国民营选题工作室有数千家;策划选题品种占全国的40%,其中教辅书占全国的85%;年出书100种以上的有100家;年销售1000万码洋以上的有300多家;有5家码洋上亿元,到2004年底,已有14家民营书业跻身全国总发行企业之列。
民间书业的力量虽然确实渐渐在起头,但仍有其必须要面临的困境,像国营的新华书店从中央到各省、市、地、县、镇数量众多,且都位在各地最好的位置场地(闹市口),整体而言民营书业相较之下仍显得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人才缺乏、力量分散、新技术引进缓慢等,不但在政策、信息上需要共享,信誉度也受到局限,因此本质上还是依附国营书业而生存。
另一方面,就整体发行市场而言,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书店,成本都仍居高不下,且拖欠余款25%以上。目前大陆地区书业物流流通费用约占总流通费用的50至60%,而世界先进水平是20%,日本的领先水平是15%,且供货与配送的速度缓慢,约7至15天,这些都是待解决的问题。
8.「红学」争论,拨乱反正
2005年学术界的又一现象,就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草根派」和众多红学家组成的「精英派」,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展开了空前的大争论。红学家认为,刘将红学研究引入了歧途,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误导。而刘心武据理力争,声称自己的研究是另辟蹊径、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红学界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这场争论不但得到了读者的支持,也引发了社会的读红热。2006年初又推出一批红学书,急于翻身的正统「红学」能否得到读者的青睐?可说是今年书市上的一个热门话题。
整体而言,刘心武的「讲红楼是我的权利」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学术的「权威」已经发生动摇,同时也突显出了人们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强烈欲望。与此相似的现象,坊间也出现一堆关于「戏说」、「正说」的热朝,但究竟「戏说」是误导世人?还是起了启蒙普及的作用?是耐人寻味的问题。中华书局的《正说清宫十二朝》等一批「正说」书的畅销也说明读者的胃口在提高,读史也要拨乱反正。
最近又有的学者提出「孙悟空是山东人」「花果山原型是泰山」这类观点,面对这样的作品,网络上90%以上的网友认为,这种研究无聊至极,但这研究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贵晨却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很严肃的。
如何读名著?如何搞学术研究?确实是个值得 考虑和讨论的问题。
9. 「狼书」成群,输出版权
2004年4月到日《狼图腾》销量达100万,企鹅出版社预付10万美元(以前大都5000美元),以10%的版税买断其英文版权。这样的结果显示,原创作品受到世界读者的普遍欢迎,《狼图腾》的出版也带出了出版市场上一堆跟风的狼书。
《狼图腾》最后一部分带出的「狼文化」和「羊文化」现象的讨论,肖东发由此谈到游牧世界三次南下征服农耕世界,与其说是入侵,也可理解为民族交融,汉族有博大胸怀吸纳和融合异域文化。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开始的翻译书引起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可分器物、制度、精神三部曲,也有「全盘西化」与「回归传统」之争。
世界发展到21世纪,全球不同文明、宗教的关系应当是「和」,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和」是多样性、多元性、差别性的共存,「同」是单一性、同构型、一元性。各类文明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应该是共存、互补、多赢。谈到出版市场,目前大陆地区实际的版权贸易,每年卖出和买进版权的比例却是1:10,买入大大多于卖出。面对这样的事实,有人认为是合理的,也有人认为要改变。未来中国的出版经营势必要积极透过策略运用、版权贸易、合作出版或是跨国出版等方式,走国际化的道路,积极将融合国际市场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文本推向世界。
10.青春文学,拚杀激烈
「80后」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的简称。以韩寒、郭敬明、李傻傻、张悦然、蒋方舟、春树等为代表的这批新锐作家风头正劲。据统计,目前以「80后」为主的青春图书,在文学图书市场上的比例已占到10%,而整个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加起来在图书市场的比例也占到10%,真是棋逢对手。
但「80后」的作品存在致命的弱点:主要是生活面太窄,作品缺乏深度,又受商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为市场写作、为金钱写作。虽然眼下他们的作品卖得好、炒得热,但没有几部能进入文学史。多为昙花一现,有些评论家甚至把他们比喻「时代的青春痘」,并尖锐地指出:这些内容空洞、雷同、模式化、无病呻吟的作品,使得传统的文学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正在沦丧。
青春文学的崛起,也让作者出现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目前年龄最小的作者是《窦蔻流浪记》的作者,只有6岁,听说还有出版商正酝酿推出90后作家的专集,包装年轻人,把这些少男少女打造成明星,有时还要制造些「剽窃」、「侵权」等官司案件,对这些年轻人及广大青年读者有多大好处呢?实在值得怀疑
。2005年,还出现了「声音小说」、「嗅觉体验式读本」、「剧情小说」、「音乐小说」,乃至「厕所小说」。
日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中国男孩洪战辉》,市场反映很好。出版社声称销量已达2万册以上,还接到60万册的订单,是2006年元旦佳节全国图书市场最有影响的图书之一。出版社还将推出洪战辉日记和洪战辉故事等系列丛书。此书定价不到10元,制作也很简单。《中国男孩洪战辉》的热销再次说明,任何营销方式都是图书推广的手段和技巧,绝不是最终目的,内容质量仍至关重要。
上述热点现象引申出的问题是,青春文学一直很热,但多数作品质量不高,作为出版人需要考虑的是迎合还是引导,是迁就还是提高?
11.童书出版大有空间
在中国有3.8亿的儿童,本土的童话作品发行量却往往只有几千册,但英国著名女作家J.K.罗琳的发行量从第一集到第五集却已累计发行了714万册,平均每部销售143万册,2005年的第六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也上了近期图书排行榜总榜的榜首。
面对这样的情况,期望大陆的少儿启蒙读物可以在「多功能」上下功夫,打通识字书、故事书、图画书和字帖等图书类型间的界限,并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特殊的认知结构,在书中加入更多信息,以帮助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在把知识、故事、歌谣介绍给孩子们的时候,也应加强儿童参与的部分,在故事中穿插动手,在讲解中融入学习,形成读与学的互动。如此,大陆本土生产的童书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
12.图文并茂,名人画传
名人画传是2005年的一个热点。《王菲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黛安娜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张国荣私家相册》等应有尽有,达200种之多。但画传的跟风出版、相互抄袭现象非常严重,相关法律法规却还不健全,长此以往,后果严重。
图像书和绘本彷佛开创了一个新的图书体例,像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老漫画》、儿童漫画、卡通类、成人绘本类、文学图书插图、学术书也插图、旅游图书类,甚至经营管理类,近年几乎成了无图不成书的「读图时代」。大型丛书《话说中国》,以1500个历史故事、3000幅历史图片,立体、直观、生动、深入地展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深受好评。美国《读者文摘》当即买去了此书的海外版权。不到一年,该书的国内销售量也已过百万册。
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在变化中,有人认为图像比文字更「真实」,比文字更具全球化、商品化特征,渐渐地图像不再是文字的附属,图像的事功能已经不断的增强。但「读图时代」的到来确实也造成了理性衰退、阅读能力衰退、理性思维降低等现象,并对其他媒介形式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和霸权。事实上,在视觉形象中,存在着让视觉意义平面化和表层化的倾向,对文化的传播有负面的影响。理想中文字与图像在传播中应达到和谐的配比,图像是文字之「眼」,文字是图像之「锚」,文字和图像、声音的共同合力对传播将更具影响力。
13. 「韩流」、「超女」风光有限
韩流来袭一年有一个卖点,今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哈韩」风潮在2005年达到了新的高峰,继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创下收视率新高之后,《大长今》的图书也供不应求,且从图书、影视到旅游、餐饮等等形成了系列。可爱淘的新书一上市,也以每本50万册的销量称雄市场,这真是「韩书难抗拒,韩流不可挡」的一年。
另一个2005年媒体最为关注和热炒的神话,则是藉「超女」开始了疯狂出书的市场现象。这些书的内容素材大多是自「超女」开始以后的媒体报导,经过责编整合而成,从开始整合到书的出版,其间仅仅4天!尽管这种图书并没有精耕细作,但罩上了「超女」的光环,如《我为「超女」狂》一书首印就5万册,随后又迅速加印到10万册左右。2005年,出版社跟在「超女」身后一路狂奔,也出了一批书刊、音像、电子、广告等文化产品。文化创新产业将是2006年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新热点。
14. 巴老辞世,绝响《随感》
巴老逝去,但留下了一大批精神财富,就是他的著作。新版《随想录》是今年书业最值得纪念的一本书。它一上市便跃上了非小说类图书排行榜的第一名,成为书店的抢手作品。读者会去买巴老的书籍并非有华丽的装祯,而是因为巴老提倡「讲真话」,能够「把心交给读者」。但目前市面上却出现一些失去了图书内涵的「黄金书」。在沪上春节礼品市场低调地热销「黄金书」主要有三种:《人民领袖毛泽东》售价15,800元、《孙子兵法》售价19,800元和《论语》售价22800元。这种让普通读者望而怯步的天价书,已经从文化产品演变成纯粹的炫耀财富的奢侈礼品,早就失去了图书原本的价值和意义,与巴老的《随想录》形成鲜明对比。
15. 数字出版,世界领先
近年大陆地区在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有了不错的成绩,2004年底数字出版的销售收入达35亿,年均增幅达50%,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约250亿。截至2005年4月,大陆电子书销售总册数达到805万册,出版总量达到14.8万种。2004年,有5家出版社通过销售eBook年获利超过百万,超过50万的有15家,超过30万的有26家,电子图书为传统出版社呈现了相当乐观的盈利前景。我国目前还有网络学术期刊786种,1300亿字,99%的学术期刊实现了数字出版,代表企业如清华同方、重庆维普、万芳数据等。
但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彭松建也指出「带宽资源、读者群体、网上支付和版权保护」是阻碍中国E-bBook发展的主因。而一些传统(出版)心理也同样会影响网络出版地位的提升。例如:一本没有纸质版的E-book出版,是否与传统图书具有相同的权威性?这影响到了作者的写作和对E-book的支持度,又目前网上许多内容资源都是免费的,也有很多免费下载的E-book,读者是否会愿意下载需要付费的E-book呢?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原刊载于《出版界》第75、76期
[ 杂志出版开放 前进大陆最前线
本电子报著作权属「南华出版通讯」所有,未经同意,请勿擅自转载或节录
若对电子报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要求转载授权,敬请与我们联络
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嘉义县大林镇中坑里中坑32号/TEL:05-21/E-mail:news@pec.org.t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华大学机械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