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300~300到400字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
踢踏舞进校园&&舞出青春活力
&&&&&& 为激发中小学学生舞蹈学习兴趣,普及艺术教育“踢踏舞进校园”,受龙岗区教研室委托,我校承办“龙岗区踢踏舞进校园汇报演出”活动。本次参与汇报演出的学校有: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清林小学和南联学校。汇报演出在欢快轻巧的音乐声中拉开序幕。学生们伴着音乐,和着节奏,跳起活力四射的踢踏舞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有的观众都禁不住在台下模仿孩子们的舞步舞动起来,直至演出圆满落幕,大家都还沉浸在这魅力十足的舞步中。&&&&&& 此次踢踏舞进校园汇报演出既是一场交流活动,又是一场分享活动,在加强各学校舞蹈艺术教育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龙岗教育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龙岗教育信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 电话:1、551965
局相关网站:
常用浏览器-查看: 1318|回复: 3
五一,我的红色之旅作文200字300字350字400字450字500字55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五一,我的红色之旅
4月30日,我陪着孩子们走进革命纪念馆,去重温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5月1日,我们再此走近英雄,去感受英雄的精神,去接受思想的洗礼。我们到革命老区——新县,参观了许世友将军的故居,我深深震撼于将军“忠国孝母”的一片丹心。
4月30日,回老家接上我年过七旬的老爸,连同我一家三口,我们驱车到了商城,晚上住在 来自{放放假-}汤泉池。本打算五一先去金刚台,可考虑到山势陡峭,老爸年纪又大等因素,我们决定还是去新县许世友故居参观。
尽管山路弯弯,车不停地左转右拐,让人有点难受,但老爸的兴致却很高,一路上给小虎讲着革命传统,讲着过去打仗的故事、艰苦的生活。这位老“讲解员”一路免费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开车的先生说:“我们此行是真正的红色之旅啊!”
终于到了将军故里——新县田铺乡许洼村,顾不上旅途劳顿,我们下车立即投身于这青山秀水中。
进入大门,不一会就看见了许世友将军的雕像,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戴着军帽、身着军装,平视着前方,威风凛凛。
从雕像旁往上走,不远处就是将军的故居。
故居中,堂屋摆放着织布机、纺车、犁等农具。这些农具上凝聚这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卧室里摆放着许世友将军当年的用品——木椅、木箱和一张简陋的木床。立下无数战功的将军,却是一生简朴的。
许世友将军曾给长子许光寄去50元钱自备棺材。此棺由“松、杉、枹、柳、柏”五种结籽树木的树芯做成,意味着“五子同心”。后来,这副棺材没有用上,现在那口自备的棺材静静地供人们瞻仰。
许世友将军的父亲去世得早,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们。这是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位辛勤劳作一生的母亲。她的卧室同样简陋。她的笑容却那样慈祥美丽。
在厨房的墙上有一个洞,称为“避匪洞”。当年许世友回去探望母亲,险些被坏人逮住,情急之下,他一掌将墙劈开一个洞,然后施展轻功逃走。习武的将军功夫何等了得!
接着,我们参观了许世友将军纪念馆,许世友将军的一生做了无数的大事,他为国立下的功劳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他“忠国孝母”的思想也永远激励这人们。看了毛主席像章展,我们大开眼界。许世友将军收藏的上万枚毛主席像章一瞬间照亮了我们的眼睛,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尤其是这幅“全国山河一片红”,面对着这些,怎不令人心潮澎湃?许世友将军把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具体化作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忠诚。这些熠熠生辉的像章闪耀着许世友将军赤胆忠心的情怀。
许世友将军生前有个愿望,那就是“活着尽忠,死后尽孝。”他请求土葬,他要在死后陪伴着母亲。对于这位有着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中央经过研究给予了特殊的待遇。于是,许世友将军魂魄归天后,静静地回到了生养了他的这片土地,静静地躺在了母亲身边。
在许世友将军父母的墓的下方就是“五凤松”,那是许世友将军生前为自己选择的墓地选址。后来由于考虑到这里地势太洼等因素,没有葬在这里,而是栽上了一棵松树(就是中间的这棵小松树)。25年过去了,小松树依然没有长大,也许在父母面前,将军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吧!令人称奇的是,四棵大松树(原本为五棵,由于山体滑坡,冲倒了一棵)树枝都朝着中间,背面却没有枝桠。抬头看,这四棵松树就像温暖的大手呵护着小松树。这或许是子孝母慈的写照吧!
参观即将结束,看见下面有农具体验区,儿子兴冲冲地体验了一下,对他而言恐怕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乐趣而不是艰辛吧!
恋恋不舍地告别将军的故里,我们心中激荡这豪情,忠孝两全的许世友将军为后人树立了楷模,也提醒了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在 来自{放放假-}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和对红色确山的敬仰之情,今年暑假,我踏上了前往确山县的红色之旅。
确山历史悠久,古为豫州地域,西周时为道国,战国时归楚城,秦属颍川郡,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朗陵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历史上被称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全县辖7镇11乡,237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58万人,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平原、丘陵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1.97亩。
被誉为“小延安”的竹沟镇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工作、战斗过。在这里曾走出了2位国家领导人、53位将军、21位国家省部级领导、200位地、师级干部。此外,确山县北有杨靖宇故居、东有震惊中外的刘店秋收起义旧址,县城有全国最早的一个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等。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确山县“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把这一红色文章做大,确山县从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入手,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建设,采取“积极依靠外援,争取部门支持,形成社会合力”的模式,经过多年努力,走出了一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开发资源、建设老区的新路子。
到达的次日,我来到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这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确山县城建设街东段路北,前两排房屋各四间为砖木结构的明清时代古建筑;后面东西厢房各九间,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办公地点。
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是1927年3月在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具体指导下,由张家铎、马尚德(杨靖宇)等领导的确山县农民暴动推翻旧政权后,于日建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县级红色革命政权。
这处旧址静静的坐落于市井,清代小瓦建筑,乍看与一般民居无异,没有丝毫显要之气,透露出淡淡的历史气息。进入旧址,看到前后共三进院落。第一个大厅初步介绍了确山县的悠久历史。厚厚的玻璃罩下陈列着一些出土文物样本,斑驳的青铜,晦暗的陶器,似乎能透过玻璃听到它们的声响,陈述着那个年代的过往与这个小县城千年来经历的风霜。我怀着景仰的心情仔细阅读着一个个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这些古人渐渐鲜活起来,像一个个慈祥的长者,用悠悠的话语陈述着他们的时代曾经发生的故事,我逐渐沉浸于古朴历史的气息中。
穿过静谧的小院,我缓缓走进第二个大厅。这个大厅主要介绍确山县的革命史以及临时治安委员会的来历。刘店起义、确山暴动……看着激昂岁月里一张张坚毅的脸庞奋斗在革命阵地冲锋陷阵,方才安定的情绪一下子也燃烧起来……
刚下过小雨,院里的小径青苔寂寂,看着一间间古旧的房屋,无处不弥漫着战争年代里的独特气息,我闭上眼,彷佛看到当年的战士们坐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第二站,我参观了距县城约10公里的杨靖宇将军故居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故居纪念馆座落在确山县古城乡,始建于1994年,是为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90周年而建。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下,纪念馆于2005年至2006年先后两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如今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焕然一新。
馆门朝北,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壮观,双檐斗拱,琉璃绿瓦面顶。门楣上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背面有朱德委员长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门一条整洁的通道向南,路西是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住房。路东中间一角门,形似满月,古朴雅致。过了月门则是清洁宽敞的庭院,院中芳草盖地,奇花送香,紫竹亭亭,松柏相映。庭院中央,杨靖宇将军的全身石雕像面南巍然而立。大理石底座上书有“杨靖宇将军,1905——1940”字样,雕像刀法精湛,神润贯于匠心。南边是一排展厅,陈列有照片、图表、油画等92件展品,其中第四展厅为放映厅,利用声、光、电以及多媒体手段,生动地介绍了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事迹,将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雕像北边是一座常见的农家小院。门楣上悬挂一块横匾,上书“杨靖宇将军故居”。院内有北屋四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均为砖木结构,黄色小瓦面顶。院中西侧有一棵家槐,是杨靖宇将军幼年所栽。北屋为杨靖宇将军的诞生处和他青少年时代的住所。屋内陈放有木床两张、睡柜一对,半截柜和大立柜各一个,方桌一张,抽斗桌一张以及茶壶、脸盆等用品。这些家具都是杨靖宇青、少年时代所用过的。北屋东头的一间,陈放着简陋的桌凳,这是杨靖宇将军青年时代领导豫南农民革命经常秘密集会的地方,一些重大的斗争方略就在这里产生。东西配房为展室,内陈照片、图表、文献、书籍等101件,着重介绍了杨靖宇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尤其是他领导豫南农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豫南农民暴动时所用的旗帜、步枪、手枪、大刀、长矛等。还有在东北抗联任总指挥时用过的搪瓷碗、军用锅、切菜板、皮袄、皮褥等军用物品以及将军幼年学习用具3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和将军光辉的一生。
返程的前一日,我来到了久负盛名的竹沟镇。竹沟位于河南省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成,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Ul *Nm&&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56年,建立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馆名,馆内珍藏上千件文物、实物、文献和图片。198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日,确山县投资兴建的新展厅落成,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竹沟隆重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60周年暨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原省委书记马忠臣、省长李克强等省、市、县党政军领导、老区军民4万多人参加了纪念大会。日,朱熔容基总理亲临该馆参观。新展厅对外开放以来,年均接待省内外参观游人5万多人次。
=gr3a,2&&在竹沟革命纪念馆刘少奇同志办公室的旧址前,一棵苍翠的石榴树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据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原来这棵石榴树就是当年少奇同志在竹沟工作时栽种的。少奇同志说:我们的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每一个红军战士,都应该像石榴树那样,在人民中扎根、开花、用自己火红的炽热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
然而,在10年动乱中,那棵石榴树却成了少奇同志的替身,被连根拔起游街示众。那时竹沟有一位老人出于对少奇同志的深切爱戴,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夜晚偷偷在那棵游街示众的石榴树上剪下一枝,插在自己的院子里,悉心照看,睹树思人。直到拨乱反正,重建竹沟纪念馆才把这棵历尽沧桑的石榴树栽回原处。
如今这棵石榴树生机盎然,雄姿勃勃,张扬着不屈不挠的气概,挺拔屹立、守卫在少奇同志曾经为开辟中原地区的抗日工作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简陋的办公室门前,满树的石榴花在老区人民心中常开不谢!
在革命纪念馆里,我看着一件件深浸着革命气息的文物,隔着厚厚的玻璃,似乎还能听到它们发出那些激昂岁月里的阵阵号角,似乎还能看到烈士们跟它们一起奋战时的飒爽英姿…昔日已不复,如今的河山是用烈士们的血肉寸寸换来,如今的阳光里浸透了烈士们的鲜血。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似乎看到了峥嵘岁月里那条光芒万丈的红色革命之路。
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出革命纪念馆,我来到竹沟革命烈士陵园。这里的氛围庄严肃穆,空气里的风静静游走,我敬重地瞻仰过一个个墓碑,看着无名的墓碑,想象着他们一张张坚毅的容颜,心中一阵澎湃。
在确山老区、红区的时日里,我还游览了盘龙山天然公园和薄山湖风景区。盘龙山位于确山县城南部,山高150米,山体占地约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嶙峋,草木繁盛,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夏日里漫步在寂静的林荫小道里,是一种无以言喻的享受。
薄山湖风景名胜区位于确山县城南l8公里处,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l07国道贯通南北,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森林履盖率90%以上,湖面22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峰苍翠,碧水千曲。泛舟游于风景如画的湖面,沿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隐现,峡谷纵横,苍松翠竹,湖光山色,晨曦雾渺,林幽鸟啼,亭榭映辉,恍如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薄山湖风景名胜区也是《西游记》的外景拍摄地之一。
通过与确山县委、县政府办公室相关领导座谈,我了解到,确山县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中缅怀革命先烈,把我们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牢牢扎根心坎,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承下来,传播下去,发扬光大。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产品,促进确山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打响区域品牌。同时,红色旅游也为确山带来潜在的优势客源,促进县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为此,确山县抓住全国开展“红色旅游主题年”活动和国家红色旅游工程启动的机遇,制订了全县红色旅游工作方案。一方面,加强对全县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与建设,以竹沟革命纪念馆为龙头,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启动红色旅游项目修复重建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对竹沟革命纪念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和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等进行了全方位修缮。在此基础上,该县出版了《竹沟英名》画册、《竹沟革命回忆录》、《“小延安”竹沟》等20多部图书;精心制作和编制了“确山风光”光碟、“小延安”风景区宣传资料和“游确山——体味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的画册等,参加在武汉、合肥、郑州、北京等地旅游推介会和促销会,大大提高了确山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为把红色资源变成精神财富 ,该县借助“红色之旅”这股热潮,积极在报纸、电视台开设“红色确山”、“国防天地”等教育专栏,定期举办老区传统知识竞赛,进一步掀起学习和宣传老区爱党爱国传统的高潮。他们还广泛开展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等纪念日,以“游一趟红色旅、读一部红军书、唱一首革命歌、听一堂传统课、看一部红色故事片”为主题的“五个一”教育活动,编印了老区优良传统小册子,聘请老红军、老党员和党史办的同志为名誉教员,讲解革命传统知识,受到教育的青少年数以万计。
历时十天的红色之旅,我瞻仰了老一代革命者的不朽业绩,我的精神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洗礼。我深刻感受到如今和平、和谐、安康、快乐生活的来之不易。在金钱充斥,物欲横流的今天,有种红色的革命情愫依然在中华大地上花开不败,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进,不断奋斗。而我,也将传承着这份永不褪色、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完成学业、探索真理、丰富人生、奉献社会的道路上坚强走下去……
红色之旅――延安
信念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 &&&――题记
8月6日,单位组织党员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早就想到这神圣的地方看看,看看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之命运而改变的地方。
延安,这座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 来自{放放假-}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感受到最直接的是这里人民的质朴。一下车,老区的人们操着浓浓的陕北口音,问候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看着端到面前的大枣,请我们一定要尝尝,可以不买。朴实的老人,朴实的话语,支持老区的发展,一定要支持老区的发展,心里想着。行动说明一切,老人一句谢谢,我也不知是感激还是感动,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今天生活的还不富裕,但是祖国不会忘记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高速公路和铁路都已经修到了这里,国家正在想方设法的要促进这里的发展,只有这些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都富裕了,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我在参观杨家岭和枣园时的深切体会。红军初到延安时,正是因为这里穷、偏远,毛主席他们才选择了在这里发展,蒋介石才轻视了毛主席他们,认为毛泽东在延安待不住,那里黄土高坡,没吃没穿,要不了几天,就会乖乖自己走出来。但是,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来说,这些困难不算什么,爬雪山、过草地那要比这困难的多,不都坚持过来了吗?红军战士们正是在老一辈革命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的感召下,纷纷拿起了锄头、铁锹,没有吃的,我们自己种粮食,没有穿的,我们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学课本曾经学过《杨家岭的早晨》和《记一辆纺花车》,写的都是当时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的画面。记的最清楚的是一首那个时期唱的一首歌曲―――《南泥湾》。歌词写的真好,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呀没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   
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杨家岭、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听着讲解员那富有感情的讲解,为之动情,他(她)们为了能给来参观的观众以最好的讲解,从着装、语气、语调、语速等各方面进行了坚苦的磨练,争取把最好的姿态、最投入的感情带给大家。听着讲解员饱含感情的讲解,仿佛我们又看到了那坚难困苦的岁月场面。
延安精神的精髓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可是,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好像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所减弱,参观了延安,我感受很深,重温了党在那样坚苦的条件下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和成功。参观学习,我觉得对我来说,很值。看看先辈们过去所付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的学习、工作。
红色之旅&&
& &&&草原之行好像不算尽兴,经过一晚的休息,大家又踏上了红色之旅。延安——革命的圣地,胜利的摇篮,一直都是我们向往的地方,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一行人在 来自{放放假-}朝霞的照耀下,驱车前往这个红色之都。
& & 按照前一晚的计划,我们打算顺道前往同在陕西的黄帝陵和壶口瀑布。我想象中陕北地区是一片黄沙,艳阳高照,土山上梯田罗列,点缀着零星的窑洞。可是一进入陕西界,满眼的翠绿令同行的所有人大跌眼镜。一路上绵延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每一座山上树木茂密,苍翠欲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真的是黄土高坡——陕西吗?直到看见一个大幅标语:“吴起,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时,我终于理解了眼前的一切。原来老区人民比我们早一步还原了自然。
& & 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我们到了黄陵县。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游览黄帝陵。这里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皇室陵园,三面环山,正面对水,山清水秀,景色清丽。难怪我们的老祖先会选择这里居住繁衍。导游给我们介绍了相关历史,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心里不禁对祖先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赞叹不已。近两个小时的游览很快过去了,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大家的热情却还是很高,仍然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壶口瀑布。
& & 赶到那里,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游客很多,顺着人流往里走,不一会儿就听到哗哗的水声。等走近一看,哇!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滚滚的黄河水顺流而下,汇入一条窄窄的河道。河道笔陡而下,大约有十几米高,水流迅速冲到底部,溅起漫天的水雾,比瀑布的顶部还高。我们顺着台阶来到瀑布跟前,那冲天的水雾飘飘洒洒,就像下着蒙蒙细雨,落到头上、脸上、身上……无比清爽。耳边是黄河水咆哮的声音,和身边的人说话都必须喊着。一群孩子在平整的水边欢快地玩耍,其乐无穷啊。这就是大自然的奇观。
& & 怀着对自然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离开了大瀑布,开始了此行的重点之旅——延安行。当晚,我们顺利到达延安市。这是一座很小的山城,延河水穿城而过,全城由山、桥、楼等构成,马路不宽,但车辆不少,显得比较拥挤。我们于第二天一早开始了此行的红色之旅。
& & 导游带领我们首先去了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市的东南面,山道幽长,盘山而上。进入景区,因为比较早,游客不太多。下了车,大家步行来到宝塔下,仰视着古老的建筑。宝塔有十几米高,呈八角形,绿树环绕,屹立在山中,自有一种挺拔威严的气势。听导游讲,因为这是佛教的建筑,所以当年的日寇和国民党的疯狂轰炸都没有对此加以破坏,现在才得以完整保留。看来侵略者也明白自己的恶行不能触犯佛祖。
& & 接着,我们来到了清凉山。山顶是一个道观,山腰上就是对当年的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万佛寺。寺中的殿堂都是依山而建的石屋。主殿中的墙壁上雕刻着上万尊小佛像,这也是“万佛寺”名字的由来。当年,这儿就作为共产党的宣传基地,印刷了大量的红色报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这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的智慧,利用日寇和国民党不敢侵犯佛祖的心理,使这块宣传基地在战火纷飞中躲过了敌人一次次的攻击,保存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
& & 下一个景区是革命前辈们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枣园。除了新修的石阶,这里保留了当时的原样,一排排窑洞干净整洁。导游介绍窑洞冬暖夏凉,很适合居住。我们跨进一间间的窑洞,真的就像走进了开空调的房间,感觉很凉爽。看着房间里简单的陈设,想象着革命先辈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运筹帷幄,浴血奋战,为我们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不由得肃然起敬。紧接着,我们观看了“延安保卫战”。这是一场真枪实弹的实战演出。随着浑厚的画外音介绍,演出拉开了序幕。剧情主要介绍了当年延安的军民团结一致,打败胡宗南的经过,粉碎了蒋介石的剿共计划,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一次真的身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之中,听着耳边隆隆的枪炮声,又一次感叹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气概。其中还欣赏了高亢激昂的大秦之腔和热烈豪放的安塞腰鼓。最后,被剧情感染的观众们纷纷走下看台,与演员们一起拿起扇子 ,围成一圈,跳起了动作各异、风格迥然的大秧歌,气氛热烈,场面宏大。
& & 最后,我们来到了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了一整套介绍毛主席生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由工作人员介绍,深入了解了这个伟大的人民领袖。资料清楚地说明了毛主席在战争年代的伟大功绩,也客观地分析了建国后他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展示了数以千计的主席像章。我不禁又感叹了: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啊!这是一个怎样的传奇啊!
& & 红色之旅走到了尽头,可是我的思想却越飞越远。我期待大草原也像延安一样恢复昔日的翠绿葱郁,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感怀着悠久的中华历史,赞叹着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加感恩于带给我们幸福美好生活的祖辈先人……我们作为中国人,该怎样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该如何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呢?我深深地思索着……&&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00到400字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