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科复习要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八年级)》介绍
当前位置:>>>>>>>>>>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是与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这样一种特定的时段紧密联系的。在材料上,首先以振奋人心的语句激励起学生对美好中学时代的憧憬与幻想,培养其自豪感;然后设计了唱歌、配乐诗朗诵、欣赏、学吹竖笛等教学栏目供学生亲身参与。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作为学生的唱歌曲目,不仅是因为这首歌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意义,适合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同时也因为这首歌曲在音乐上适合学生演唱和表现。这首歌曲分为两段,音乐在情绪上构成“优美抒情”与“充满活力”的对比,节奏上构成“明快”和“宽广”的对比,词义上层层递进。在唱歌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打节奏、配打击乐伴奏等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情绪调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为了配合学生在变声期嗓音的保护,又安排了供其阅读的小知识板块“你知道吗?”。配乐诗朗诵选取了两首歌词《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中《中学时代》是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珍惜美好的中学时代设计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限定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环境中。《飞来的花瓣》是歌颂人民教师的佳作,演唱形式为混声合唱。这首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力度变化明显,感情起伏较强烈。《校园的早晨》是一首轻快活泼的二重唱,歌词轻松自然而富有教育意义。学吹竖笛是根据课标要求而设立的一个器乐学习栏目。从本册书开始,陆续在一些单元中出现。其主要意图是以竖笛为例提示学生学习器乐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竖笛(或其他乐器)演奏的方法。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这一单元的编写是与国庆节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意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按正常的教学安排,第二单元大约在九月底或十月初进行,与学校举行的庆祝国庆活动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扩展音乐课堂的空间,使音乐课程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本单元共有六首作品,其中声乐作品五首,器乐作品一首。在教学栏目安排上较为集中,主要是唱歌和音乐欣赏,中间再插一些练习活动。《歌唱祖国》是具有准国歌性质的进行曲,已传唱了半个世纪。音乐欣赏的选材比较宽泛,既有大型合唱作品《祖国颂》,也有学堂乐歌《祖国歌》。《祝福祖国》是用民族唱法表现的一首新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是具有通俗音调的颂歌。同时为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阔学生接触同题材作品的视野,选择了斯美塔那套曲《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
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
《金色的秋天》力图以充满喜庆的秋季为题材向学生展示一幅热闹而有诗意的秋景图卷。曲目的选择不仅突出了秋天的季节性色彩,而且还有意识地突出了秋季特定的丰收场景。从乐曲的形式上看,既有独奏,也有合奏;从乐器选择上看,既有西洋乐器,也有民族乐器;从情绪上看,既有柔美的抒情风格,也有欢快喜庆的热烈氛围。在一系列欣赏曲目之后安排了歌曲《西风的话》以及配乐诗朗诵。在整体设计中采用了美编精心设计的配画,并将摄影作品《金秋》、国画《深秋》融人其中,营造出一种真实可感的秋天环境,使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绘画等相关艺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
本单元是介绍华夏神州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地理地貌的系列专题中的第一部。它以“辽阔的草原”为题,选取了与草原地理环境相关的音乐作品,展示出草原民族的豪放性格和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以及毡房、服饰、乐器等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场景。最后设立了“表演”栏目让学生通过综合表现亲身体验民族民间音乐所带来的真情实感。在欣赏曲的后面,附上了一些文字说明,作为小知识供学生了解蒙、哈、藏等民族音乐的不同特点。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
这个单元与第四单元有共通之处,都是通过系列化的介绍来扩大学生了解音乐的途径和视野。不同的是,第四单元是在华夏神州范围之内,而本专题是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分别以六大洲(不包括南极洲)为题介绍各地有特色的音乐以及通过这些音乐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民族、自然风光等。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要求。这一专题的内容不仅涉及了地理知识,也涉及到人种、建筑、乐器等许多侧面。这一部分的学习要求面面俱到,但不要求精通,教学中以开放的领略式欣赏为主。应注意音乐作品仅是展示世界各国不同文明各个侧面的窗口,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
第六单元旋转舞台
旋转舞台是一项综合表现、考评内容。在栏目设计上,以新星擂台和新年音乐会的形式分别引导学生复习并提高本册书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通过亲身参与表演活动来认识和提高音乐表现。新星擂台涉及了唱歌、欣赏、音乐知识等多种形式,以及抢答、考核、比赛等多种手段。新年音乐会是以节目单形式出现的,但其中的节目只是一种参考形式,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开发新节目或借鉴当地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这一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活动项目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测评。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当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本属于学生的工作。本单元后设置了一些档案记录性质的栏目,目的是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音乐的状况,以情感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艺术的感情。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从2003年春季起在全国大部分教材规划实验区试用。与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相同,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也包含6个单元的内容, 每单元设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文主题,围绕主题选取具体的教学材料。参照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的具体要求,设计了唱歌、音乐欣赏、学吹竖笛、配乐诗朗诵、音乐故事、音乐情景剧、音乐游戏等栏目,其中音乐故事、音乐情景剧、音乐游戏是新增加的栏目。这些教学栏目的安排遵循课程目标中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过程与方法,为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与活动开辟了多重渠道和窗口。
第一单元春之声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节选)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春晓》(独唱)《春节序曲》(合奏),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最后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
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相关内容加以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层面,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配乐诗朗诵”和“唱歌”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学吹竖笛”与“音乐活动”。
第一课时可以按教科书的顺序,先进行“配乐诗朗诵”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先安排“唱歌”。两种安排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导入作用,能够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时应当注意区分“欣赏”曲目的不同情绪、不同表现方式以及暗含其中的音乐基本要素:《新疆之春》是奔放欢快、载歌载舞的器乐独奏曲,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具有典型的新疆风格;《春晓》为古朴、深幽、令人回味的抒情歌曲,采用的是七声雅乐音阶;《春节序曲》为热闹欢腾背景下的秧歌舞蹈场面,双簧管迷人的音色在管弦乐队的陪衬下格外动人,同样运用切分节奏、装饰音,但采用的是汉族调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春天奏鸣曲》中快速的音阶跑动使人感受到的旋律十分流畅清新,沐浴在春光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练习中提及“和弦”概念;《春游》可以设计为用竖笛演奏、器乐合奏、演唱加竖笛或小乐队伴奏等多重形式。为《春游》填词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歌曲中词与曲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写作的基本常识做铺垫。
第二单元红旗飘飘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的主题意义,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音乐材料上看,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歌剧《江姐》选曲、有管弦乐、有通俗歌曲、有合唱歌曲。虽然主题相对集中,但音乐表演形式各异,如《绣红旗》为女生齐唱;《红旗颂》为管弦乐合奏;《红旗飘飘》为独唱;《国旗颂》为合唱。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上看,本单元也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比如,“音乐故事”介绍了国歌产生的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田汉、聂耳在强烈的爱国情感召之下的创作激情,这与20世纪上半叶“抗战”前夕的历史紧密关联;与《红旗颂》同时呈现的配图是当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作),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同时也从音乐、美术的角度讲述着历史,提示学生关注音乐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红旗飘飘》是2000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壮行的歌曲,所配插图为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的照片,将体育与音乐相关联,等等。从时间上看,进行到本单元教学时大约在4月初的“清明”前后,与学校组织的祭扫革命先烈陵园等活动在教育内容上比较贴近。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唱歌”和“创编”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音乐活动”。
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国歌》,对《国歌》比较熟悉。本单元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国歌》内容,同时对演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弱起起唱、三连音等特性节奏,还要求学生“准确地背唱《国歌》”。《绣红旗》可以设计为歌表演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分角色表演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狱中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情景。《红旗飘飘》可让学生分组表演奥运会时的情景,可以是代表团人场式,或者是颁奖升旗等情节。欣赏《国旗颂》时可让学生结合乐谱注意倾听第二声部。结合观看开国大典时的历史盛况的录像,感受《红旗颂》的辉煌气势。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一、编写意图
这一单元是为深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音乐成就,培养其热爱民族音乐而设立的。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八音之乐》是姐妹篇,都是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设置的栏目中,在介绍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时,欣赏古琴曲《流水》。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歌词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旋律古朴苍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安排“音乐情景剧”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阳关送别的情景,以便更好地感受音乐。这是在教学一线收集到的教学案例,可操作性较强,易于调节课堂气氛。为了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同时也为了以后的教材内容不过多地重复,我们没有不现实地追求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完整性”,而是撷取了“几朵小花”,由点及面地对中国古代音乐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音乐故事”和“欣赏”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唱歌”和“音乐情景剧”。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随后出现的《阳关三叠》《楚商》《秦王破阵乐》等或揭示了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征,或展示了古代雄浑古朴的乐风。在教学时,教师应对不同材料进行细致分析,合理编排课堂教学环节。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2)──江河万古流
一、编写意图
从形式上看,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的延续,在具体内容上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赞颂祖国大江大河的音乐作品,如《长江之歌》《黄河船夫曲》《乌苏里船歌》《塔里木河》等。在这个单元里,不仅突出了江河的自然美,而且还更加强调孕育中华民族七千年文明史的长江、黄河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比如,《江河万古流》中有“天下兴亡多少事,莽莽我神州。中华自有雄魂在,江河万古流”等诗句,《保卫黄河》中的“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很自然地,本单元可以和地理知识相互贯通。在音乐知识方面,对旋律、曲式结构、散板、切分节奏等提出了要求,安排了一个综合性练习,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内容。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或“欣赏”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和各种旨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器乐合奏等内容。
从材料上看,本单元所包含的歌颂祖国江河的音乐作品易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有助于学生自由展开联想,认识到音乐的抒情性、描绘性特征。从学科知识上看,本单元包含民歌知识、歌曲结构手法、演奏演唱形式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搜集大量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影碟等资料,在课堂教学时相互分享。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2)──欧洲漫游”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的延续,也是将视觉相对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族、民间音乐上,以充分发掘教学材料的新鲜度。在本套教 科书中,这样的栏目大都按课程标准中的这个原则取材。欧洲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自巴洛克时期以来至晚期浪漫派之间的音乐)是传统教材的最主要内容(有时甚至是外国音乐部分的唯一内容),但本套教科书打破了旧学科的这一壁垒,将这部分材料有机地化合在若干人文主题单元里。如《四季》(维瓦尔第)《春天奏鸣曲》(贝多芬)《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动物狂欢节》(圣一桑)等等已经在本套教材前几册中出现过。此外,在后面几册教科书中还将涉及音乐家肖像、西洋乐器博览、西洋音乐发展脉络等单元主题,进一步有效介绍这方面的材料。这个单元的特色栏目是“音乐游戏”。借助游戏,引导学生将欧洲有关国家的地理、美术、舞蹈、建筑等内容围绕音乐加以整合,有利于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各课时内容安排可灵活掌握。可以以地理位置为线索展开,也可以从音乐形式人手,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特征入手。教科书中选编了一些图片分别代表一些国家最有特色的人或物,应予以重视。
第六单元银屏之歌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中的内容限定在中外影视音乐上。既有影视主题歌、插曲,也有器乐音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较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人们的喜好程度与掌握材料的范围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比如,我们选取了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对电视音乐的价值体现有一个初步印象,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艺术享受。《我心依旧》、《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等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音乐,其中的音乐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它的画面被美术编辑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移植了进来,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第二课时为“欣赏”和一些参与性音乐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应结合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如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等),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
与初中学段的前两册教科书相比,本册教科书中安排了较多的音乐活动栏目,并设计了“听乐?吟诗?赏画”这样的综合性栏目,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
这个单元的主题与内容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具有鲜明学生生活气息的歌曲与乐曲,并结合唱歌、欣赏等教学栏目安排了打节奏、创编舞蹈等音乐活动。教学材料
(歌曲与乐曲)的编排在音乐情绪上动静穿插、对比较强。如:《青春舞曲》充满动感;《手拉手》激昂宽广;《共青团员之歌》坚定有力;《十六岁的太阳》朝气蓬勃;等等。
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
从选材上看,本单元既是有关动物题材的歌曲、乐曲的集中展示,也是一个具有环境保护意义的教育材料。从作品的音乐角度看,每首歌曲或乐曲都有较强的代表性。歌曲《小鸟,小鸟》是电影《苗苗》插曲。八六拍、弱起节拍、节奏在视谱上有一定的难度,但难点相对集中。二声部可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选唱,由于节奏与第一声部完全相同,比较容易把握。《蝴蝶》(钢琴独奏)《百鸟朝凤》(唢呐独奏)《蜻蜓点水》(民乐合奏)《动物狂欢节》(管弦乐合奏)等都是形象鲜明生动、音乐性格突出的作品,便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也便于学生做活动。“音乐活动”中的创编短句看起来有难度,但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相关练习供学生参照,另外,教学参考书中也做了设计和安排。在音乐知识方面介绍了6/8拍、歌曲前奏等。
第三单元八音之乐
这一单元与七年级下册中的“华夏古韵”相呼应,是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乐器及器乐音乐而设立的。在“音乐故事”栏目中,结合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笛子独奏《姑苏行》配以清淡隽秀的水粉画《水乡》,极具艺术魅力;二胡独奏《光明行》展示了二胡的音色和果敢刚毅的音乐性格;《十六板》《行街》《小放驴》《十番锣鼓》等是我国各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形式。本单元的特色还在于集中认识代表性的民族打击乐器,并据此安排了学打锣鼓经,模仿戏曲人物出场的手眼身法步等。在音乐知识方面介绍了八音、弦索、江南丝竹、吹打乐、打击乐器、锣鼓经等。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3)──锦绣山川
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七年级下册中“江河万古流”的延续,在具体内容上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赞颂祖国高原山川的音乐作品。在这个单元里,不仅突出锦绣山川的自然美,而且隐含着不同时空的音乐风格、人情民风等。歌曲《青藏高原》《沂蒙山小调》对比鲜明,演唱难度也有差异,但要求也不同。《青藏高原》由于音域的缘故,可以只采用听唱教学的形式,而《沂蒙山小调》尽可能要求把握民歌的风格特点。“听乐?吟诗?赏画”是本单元中的亮点,《蜀道难》和《忆秦娥?娄山关》是诗歌、音乐、绘画姊妹艺术结合的佳作。李白、毛泽东两位古今人物、两首气魄宏大的诗作、摄影作品与油画、川音的吟诵音调与合唱等诸多对比因素为这部分内容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内容。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3)──走进非洲
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环球之旅(2)──欧洲漫游”的延续,也是将视觉相对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非洲民族、民间音乐上(具体材料包括非洲鼓乐、舞蹈音乐),但更加注重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总体设计上对非洲的人文景观作了大量图片上的介绍。
第六单元电子空间站
编排这个单元更多地是从提高教材的创造性、增加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出发的,力图做到有新意、有“科技含量”,有现代感。在选材中,力求做到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多元文化、多重因素有机融合。比如,在形式上按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电声乐队改编──电声乐队合奏──电声乐队伴奏──录音音乐,形成一条由单一到复合的线索。《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雨林》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差异。《命运变奏曲》与贝多芬原作有音乐风格和音响效果上的差异。《圣火》中的英文歌词、《雨林》中的环保意识暗含着多元文化的综合。这些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最后的“器乐小合奏”“音乐工作站”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发展和学习评价有重要作用。
在八年级上册中还简略介绍了格里格、刘天华两位音乐家。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
这是一个以“花”为主题的单元。由于可供选取的教学材料十分丰富,为紧扣“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主旨,体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本单元着重突出“花与人”、“花与音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单元选取了河北民歌《茉莉花》作为学生的唱歌曲目。与各地的《绣荷包》一样,南北《茉莉花》也是汉族民歌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首歌曲以支声复调的二声部形式呈现,两声部的节奏基本一致,音域也较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唱歌要求。为配合歌曲的演唱,还设立了知识板介绍简单的织体常识,供学生阅读。课后讨论题的目的是为了以引起学生对旋律线与力度之间关系的思考,并能自觉地从理论上指导演唱实践。
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同名民歌之间存在着“加花变奏”的关系。从乐句的结构、旋律的起止音等方面可以找出二者的共同特点,从节奏上又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民歌中材料发展手法的感知,从而加强其对歌曲演唱或欣赏时的领悟力。《好花红》是另一种民歌体裁──山歌,歌词清新朴实而富有哲理。《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梅花三弄》等作品虽以花为题,但更注重引申出对人世间情感的倾诉和对美好人格的肯定与赞美。配乐朗诵《二月兰》是当代文学家季羡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为其选配音乐并朗诵有助于学生理解同为人文学科组成部分的文学与音乐之间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密切关联。音乐活动《对花》既能引导学生回归到民歌的欣赏中,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表演实践激发创编思维与能力的提高。
第二单元黎园撷英
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中,已经通过学打锣鼓经的练习活动为学生学习戏曲音乐作了铺垫。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戏曲音乐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及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弘扬民族音乐、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目前国内许多版本的音乐教材对戏曲音乐都有所涉及,在选材和编排上的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单元在编排上遵循“继承与发扬”的指导思想,力求合理选择各戏曲剧种中有代表性的唱腔、唱段。考虑到教学上的实际需要,以京剧风格的创作歌曲《唱脸谱》作为导入,通过活泼生动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驸马不必巧言讲》是京剧“铜锤花脸”的名段,音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效果强烈,易于学生接受。
越剧名篇《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段《楼台会》音乐在刻画人物形象及音乐风格上与京剧《铡美案》有十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对比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楼台会(即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能够加深学生对戏曲音乐艺术价值的认识。
《谁说女子不如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分别是豫剧、黄梅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唱段。《打虎上山》是现代京剧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交响化的乐队效果,与传统的戏曲有所不同。
本单元还通过剧照、音乐活动等方式介绍了几位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以及戏曲人物脸谱等常识。
第三单元管弦和鸣
在本套教科书中,这是与八年级上册中的《八音之乐》相对应的一个栏目。《八音之乐》介绍的是民族乐器及民族器乐作品。而本单元介绍的是西洋管弦乐队中有代表性的乐器及作品。
教科书在编排上首先呈现出一个对开页的西洋管弦乐队及代表性乐器图。接下去分别是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单簧管等乐器独奏曲的欣赏。《舍赫拉查达》虽以“音乐故事”的栏目出现,但其中各件(组)乐器在配器上的运用特色鲜明,既帮助学生从听觉上积累乐器的音色,同时也提示学生关注在合奏曲中各件(组)乐器的表现力。
第39页上的填空练习意在辅助学生自主整理分析在教材中出现的音乐知识,并且为以后写作“乐曲说明”做准备。尽管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音响与语言文学的描述之间并不是一一对立的具象关系,但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解说作品也是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做法。
《在中亚细亚草原》是另一部音画结合的情节性作品。乐器音色的运用及音乐形象的塑造之间关系较为密切,音乐结构清晰,再现段在织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复调风格有助于开阔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视野。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4)──茂密的森林
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常设栏目“神州大地”的第四部分,通过展示有关赞颂森林、描绘森林的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曲、交响乐等),引导学生关注绿色生命、关爱自然环境的良好态度。通过课后的音乐活动──创编音乐剧《植树》进一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本单元同其他“神州大地”专栏一样,可以结合中国地理知识来学习,以加强音乐与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有机关联。
《森林之歌》是歌唱森林的优秀作品。以弱起、附点、三连音,切分等非常规节奏型态贯穿全曲,感情浓郁、结构清晰、旋律流畅、音域适中。《大森林的早晨》是赞美森林的一首清新优美之作,在节奏上较《森林之歌》自由,二者虽都为抒情歌曲,但又有一定的对比性。“小设计”是本单元中承上启下的栏目,既是一次引导学生音乐创编的活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紧随其后三首交响乐选段的欣赏中。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4)──大洋洲采风
本单元是带领学生领略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又一站。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我国大洋洲地区的音乐资料尚不十分丰富,以前的教材中很少涉及此项内容。单元标题标以“采风”,有猎奇、搜集、开阔眼界之意。
这一单元选材上主要着眼于歌曲和舞蹈音乐。《剪羊毛》是一首广泛传唱的澳洲民歌。从教学角度看,歌曲略嫌低幼。为弥补这种不足,本单元以二部合唱的形式呈现,以此来增加学习的难度。在这首二部歌曲中先后运用了齐唱、重唱、轮唱等多种形式,衬词及象声词的运用显得活泼有趣,因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情趣。《理发师》是一首诙谐幽默的歌曲,形象生动;课后的竖笛吹奏《理发师》突出了跳音与连音的对比效果。
《哈卡?马努马努》《拉卡拉卡》均为舞曲性质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了解多元音乐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对其他区域民族文化的亲近感。
第六单元夏日泛舟
本单元是教科书“四季”主题的第三部分,安排在学生暑假前学习。七年级上册的《金色的秋天》、七年级下册的《春之声》、九年级上册的《冬之旅》与它是姊妹篇。
《夏日泛舟海上》是由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一段著名的男女声二重唱《饮酒歌》改编而成的一首轻松、活泼的三拍子歌曲,有很强的动感。《太阳岛上》是一首当代优美抒情的歌曲,歌词中展示出的情景与学生即将开始的暑假旅游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六月──船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钢琴曲,音乐意境鲜明,旋律优美流畅。《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创作的交响乐序曲,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典范之作。由于这部作品在同类教材中未曾出现过,因此有助于开扩师生们的眼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结合文学剧本,加深认识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有一些用乐器模拟“风雨雷电”等自然音响的片断,借助判断乐器的练习以及随音乐伴奏的体验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第三单元中管弦乐器音色的知识内容。《荷塘月色》是描写夏夜观赏荷塘景色的散文,为其配乐朗诵是此项常规内容的延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年级下册数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