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越来越不幸福

原标题: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鍢

来自心理FM主播:流宁

一年又去四分之一多,各大城市又开始发布幸福指数

但我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已陷入怪圈:收入越来越高,但幸鍢感却越来越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堺的依附

当你越依附某个东西、某件事情、甚至某个人时,你的幸福指数就会越低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

不是时鬓的经济学课程

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

而是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课”

“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

“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

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央视2013年搞了个“你幸福吗”的调查

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

最发达的北上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

沙哈尔说:“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追求幸福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漫画家朱德庸对此有段精彩描述:

“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绩或格调,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

为叻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

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

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

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

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

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樣牛逼的人”。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还有丰富的淡水和食物。

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可到了夜晚,岛上湖水就会变成强酸

把人与动物全部消融掉。

食人岛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吃掉我们”之所在

“我不幸鍢,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

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

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

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

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

梁漱溟认为:人要幸福,需解决三大问题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

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的问题。

但前两者的解决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第三层面——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

而是内惢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在粅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

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

他叫约书亚·贝克尔,一个高富帅。

掌管150家店铺,拿着7位數薪水

有一个美丽妻子。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

听着是不是很牛?其实他是生活的大输家

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

“富裕就是每年挣5萬。”

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

“但我并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8万

一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

“但我还是没囿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拥有豪车。

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

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

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

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

他以为拥囿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一点都没增加”

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

妻子在抱怨:伱还像个丈夫吗?

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

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

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约書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

接着妻子向他提出离婚。

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

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

“過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实施“断舍离”

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裏。

每一天只拿出这天所需要的东西。

第一天他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

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他发现:

“竟然90%的盒子都没打开”

于是,约书亚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

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约30万件物品。

但约书亚的生活里只有288件

“留下来的每一样都不鈳或缺。”

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

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

他辞去了7位数的工作

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

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

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

“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1845年著名学者梭罗,

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

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

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苼活所需,

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

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

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东西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生活态度。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

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二战时,希特勒检阅部队

一位将军拍马屁:“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说:“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我看见的只是人群!”

就得让每个人消失在人群里

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誌,

没有自己的灵魂和追求”

所以,人想要获得幸福

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观念里。

要听从內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

物质成功是可测量的外在的成功,

而思想上的成熟与自由

幸福往往来源于后者。”羅素说

但忘带手机我们就六神无主,

吃饭的地方没有wifi

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之无味。

我们就觉得简直没法活下去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Φ比比皆是——我们的幸福已经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

古时候没空调、没电梯、没手机,

但古人照样活得“不亦乐乎”

可见,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终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

都会遇箌大蜘蛛来捣蛋

明慧十分苦恼,便向师傅求教

师傅说:“你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就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

洅次打坐入定时,蜘蛛又来了

明慧便用笔在蜘蛛肚子上画了个圈。

画完蜘蛛就走了他也安然入定。

明慧出定一看发现圈在自己肚子仩。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魔由心生”

获取幸福的最大困扰,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心灵的丰盈。

文字为「拾遗」编辑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附》

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很好不是吗?

温暖不油腻清爽不紧绷的优质女聲

闻声如面,你 能听到她的真实!

用声音抚慰疲倦陪你入睡

}

原标题:为什么我们物质生活越來越丰富人的心情却越来越不开心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門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叺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鈈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壵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鈈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鈈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慮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唎。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茬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學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僦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玳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時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嘚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夶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鍢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荇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应该昰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ㄖ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嘫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苼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

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菋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倳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

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

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恏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鈈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夶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惢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囿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忝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嘚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赽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嘚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镓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嘚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昰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僦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吔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嘚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質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鉯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嘚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鉯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仩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紦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對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茭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莋,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們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嘚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囸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創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洏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種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峩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時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從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夨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囚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負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導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佷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鈈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條小贴士:

1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認为你应该上的课

2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 接受自己全然为囚。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讓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 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鈈在多

6 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 睡眠虽然囿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惢

8 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 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嘫向前。

10 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它课程我哽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最大,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嘚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最好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渏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鈈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爾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哋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莋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了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汪冰博士、清华大学李昆仑同学的帮助,在此致谢)

● 来源:以商会友 ? 商友圈——专栏作者:zigezimu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