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地20米深北京为什么不能盖高楼楼多少来有影响

300平路面眼瞅着塌了 盖高楼挖地基过深所致(组图)
18:04:29 来源:  
  地点:明泽街与福寿街相交处面积:塌陷达到300余平方米原因:盖高楼挖地基过深所致
  整条马路被警戒线封锁,附近居民都在警戒线外观察着马路中间一块逐渐下沉的路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然,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柏油路面塌了下去……昨日中午时分,在中山区明泽街与福寿街相交处,数百平方米的柏油路面突然塌陷,造成此路段交通瘫痪。幸亏相关部门封锁现场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地下管线断裂。
塌方路面旁是一建筑工地。
  目击现场拉起警戒线
  11时20分许,记者赶到现场发现,从15路公交车站点到福寿街西端路段全被警方用警戒线封锁。10余名警察在维持秩序,现场有百余名群众在围观。
  塌陷的是一条紧挨着建筑工地的柏油路。路中间像被铲车铲过一样,裂开几条大缝,脱落的土石滑向旁边数米深的建筑工地内。柏油路塌陷最多处与马路对面的步行道相距不到路宽的五分之一,工地施工的防护栏被泥土冲到工地下面。
  惊恐柏油路突然塌陷
  “刚过11点,就听见‘轰隆’一声,刚才还好好的路面转眼间就成现在这样了。”虽然塌陷发生已有20分钟,但提起当时的场景,家住附近的王先生仍心有余悸。
  他描述当时的情形:路面开始向下塌陷,大块柏油路滑向建筑工地内,不少人被吓得尖叫起来,纷纷跑离现场……在此路过的李女士也证实了王先生的说法,“那种感觉就像自己脚下的路面也要塌下来一样,太吓人了。”
  预兆地面曾出现凹陷
  事发现场,几名煤气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挖管道。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怕埋在地下的煤气管道发生泄漏,所以挖管道要进行检查。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小心地游走在塌陷的柏油路边,进行勘查测量。
  附近居民王先生说,早上他出门时就发现柏油路上有一块数十平方米的路面有下沉迹象。车辆经过时,整个地面晃晃悠悠的。此时,已经有居民打电话报警,警方赶到后封锁了现场。
  (半岛晨报 郑军)责任编辑:韩宇
  记者发现,在坍塌的部位还残留着几个画白线的车位,一位居民说,每到晚上,有许多车停在这儿。而塌下去的地点昨晚就停着车。“太悬了,幸亏是白天塌了,要是晚上那就惨了。”王先生说。
  烦恼电话不通水停供
  16时许,记者再次来到了事发现场,此时现场仍在戒严中。一辆推土机在向塌陷处垫土,工地内一辆吊车和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记者走访了附近几户居民,他们无奈地说,从中午开始,附近几栋居民楼开始停水,甚至有的居民家里连电话也打不通。“我看停水了,想打电话报修,谁知电话线也断了。”一位居民说。
  相比楼里居民,受损更大的是楼下饭店,记者粗略观察,事发现场附近有四五家饭店。而这几家饭店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关门。“没有水了,怎么营业?再说,这块这么危险,谁知道会不会再塌下来。”一位饭店老板说。她表示,虽然不营业,但还得照样交房租,给员工支付工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完。“这下可赔大了。”一饭店经营者抱怨。
  疑问此处为何总塌方
  记者了解到,此处的建筑工地已经存在好几年,不知什么原因,盖到现在也只有寥寥几层。而且从2005年开始,建筑工地附近的马路每年都会发生一次塌陷,只是严重程度没有这么厉害。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几次塌陷位置都不在同一地方。“看来这工地要是再不盖起来,马路明年还得塌。”王先生苦笑着说。
  记者致电大连市市政管理处监察科,一名工作人员说,据现场调查后初步认定,塌方原因为一建筑工地盖楼挖地基过深所致。粗略统计,塌方面积达300余平方米。截至19时记者发稿时,工作人员仍在紧张抢修当中。
  (半岛晨报 郑军)责任编辑:韩宇
网易新闻今日推荐
今天网友最关心的新闻
(评1426条)
——女子读完大学后“回炉”读初中
——70后女子网上炫富狂骂80后、90后
——司机撞死男童后逃逸 被抓还嘴硬
——大学女老师银行大厅当众脱衣 考验众人承受能力
——"中国最大烂尾楼"复活 更名中石化大厦
——男子持刀爬上楼顶卖身 叫价50万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2000磅未爆航弹钻地20米深 中国官兵挖了3天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吕德胜 叶洋萍 罗杨
原标题:赴黎维和部队:10年累计排除各类爆炸物上万枚
第3页 :用青春和生命谱写风采
  中国军人在战火中坚守的消息传出,世界舆论为之称赞:这是一支热爱和平的军队,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安南和潘基文两任联合国秘书长给予高度评价。安南在视察联黎部队时,还专门邀请我受过伤的维和官兵共进午餐。资料图:中国维和部队。
  2006年3月,一支来自遥远东方的和平之师,来到这片被战争反复犁耙的土地上。他们,就是中国首批赴黎维和部队。
  正当大家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黎以冲突爆发了。“撤,还是不撤?”这是首批官兵到达任务区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抉择。
  “炮弹在头顶上飞过,&呜&的一声就没了踪影。”2006年黎以冲突爆发第一天,一名中国维和士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然而,当国内征求大家意见时,维和官兵一致作出了响亮回答:我们是中国军人,要坚守维和战场。
  很快,第二个难题接踵而至。黎以开战没几天,中国营附近一座桥梁被炸毁。上万黎巴嫩民众的逃生之路以及联黎部队的补给线被切断了。当时的联黎部队中,只有中国工兵具备野战开辟、修复通路的能力。
  出动还是不出动部队?指挥长罗富强心中一直在反复掂量。出动,就可能有危险;不出动,无异于见死不救。“我们是来维护和平的,既然选择了坚守,就要有所作为。”官兵主动请缨,修复这条“生命线”,成为联黎部队中唯一一支在炮火中外出救援和作业的维和工兵分队。
  喊出豪言壮语容易,真实的情形却异常凶险。车队刚驶出营区就遭遇炮火,炸点最近的炮弹距车队不到200米。道路修好一半,早就等候在旁边的数百辆黎难民车辆迫不及待地鱼贯而行。
  就这样,在激烈的战火中,中国维和官兵冒着危险出动20余次,抢修和开辟道路160余公里,排除未爆炸弹287枚。
  中国军人在战火中坚守的消息传出,世界舆论为之称赞:这是一支热爱和平的军队,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安南和潘基文两任联合国秘书长给予高度评价。安南在视察联黎部队时,还专门邀请我受过伤的维和官兵共进午餐。
  不时爆发的武装冲突、雷场内数以万计的地雷&&从第一批开始,每一批我赴黎维和部队几乎天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但一茬茬中国维和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军人的铁血担当。
  刀尖上的舞蹈
  10年接力奋战,完成190多万平方米疑似雷区和爆炸物散落区的探查,发现和排除各类爆炸物上万枚
  今年4月2日上午,黎巴嫩提尔私立学校的50多名师生,来到中国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营区,参加地雷防范知识宣传活动。孩子们聆听地雷知识介绍、观摩扫雷机器人作业、参观扫雷图片展,在增强防护意识的同时,对来到黎巴嫩帮助扫雷的中国叔叔增添了敬佩之情。
  时间回到黎以战火结束之时。战争留下的地雷和未爆弹依旧狰狞,当地不少群众因为误踩误碰落下了终生残疾,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扫雷排爆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是举世公认的高危作业。但为了帮助黎巴嫩民众早日驱散地雷阴霾,中国军人无所畏惧,将生死置之度外。
  离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不远的日不肯村,一枚两米多长、重达2000磅的未爆航弹钻入油库地下,地面留下一个磨盘大小、深不见底的黑洞。排爆时,挖掘机挖了7米深都没有发现航弹的影子。冒着航弹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中国维和官兵连续奋战三天,挖掘近20米深,终于找到了目标。在确认没有危险后,官兵们用吊车将航弹吊起,运到2公里外的山谷销毁。
  还有一次,我维和官兵受领为当地几个农场清扫子母弹的任务,在农场主伊斯迈尔的果园里,发现的第一枚子母弹就挂在农场大门旁的苹果树上。这一情景让伊斯迈尔倒吸了口凉气。那次,20名扫雷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在伊斯迈尔家150多亩的农场上工作了3个多月,清除了200多枚子母弹。
  第14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副队长彭寿聪,已参加了五次赴黎维和任务。被誉为“雷场勇士”的他,先后10多次面临生死威胁。一次,正当他将排出的子母弹轻轻放好准备运走,不远处的一颗炸弹突然爆炸,弹片飞溅到他的防护头盔上,“噼啪”作响,惊心动魄。
  截至目前,中国赴黎维和官兵累计完成了190多万平方米疑似雷区和爆炸物散落区的探查,发现和排除各类爆炸物上万枚。
  雷场上的比拼
  创下多项扫雷纪录:速度最快,是联合国其他扫雷部队的7倍以上;质量最高,扫除过的雷场未发现雷患&&
  联黎任务区是联合国最为成熟的维和任务区之一,聚集着3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维和军人。“业务精、敢担当”,是友军对中国军人的由衷评价。
  2006年,我首批赴黎维和部队进驻任务区。对于这支初来乍到的工兵部队,一些外军和当地民众持怀疑态度。我维和官兵边摸索边实践,仅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了严格的考核,顺利取得资质认证,并撰写了35万字的《扫雷标准作业程序》。多年来,我赴黎维和官兵创下了多项扫雷纪录:速度最快,是联合国其他扫雷部队的7倍以上;质量最高,扫除过的雷场未发现雷患;成本最低,各类消耗不到联合国其他维和部队的五分之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扬威有赖真本领。每批维和部队出征前,都要按照“岗位任务需求、专业编制对口、能力素质突出、现实表现优秀”的原则选拔队员,组织针对性训练,通过量化考核实施全程淘汰。
  2009年6月的一天,中国赴黎维和医疗分队来了一名特别的客人――专程前来表示感谢的法军卫生部长。事情要从两个多月前的4月3日说起。联黎部队西区法国营紧急向分队负责的二级医院送来一名意识昏迷、呼吸紊乱、浑身抽搐的年轻士兵。按照相关的谅解备忘录,医院并未配备螺旋CT、核磁共振等检查设备,接诊医生无法确诊病因。
  此时,这名士兵生命体征非常糟糕:血压下降、双眼瞳孔不对称&&在医疗分队队长范亚川的带领下,脑外科、麻醉科、中心ICU等多学科医生紧急会诊,从病人的表现及既往经验综合考虑,高度怀疑是癫痫和颅内感染。范队长当机立断,先静脉给药麻醉镇静,解决不明原因的肌体抽搐,全力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尽快后送到位于黎南部城市塞达的三级医院。
  事实证明,在检查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医护人员的先期处置符合医疗原则,为这名法国士兵顺利返回国内继续救治赢得了时间。中国医护人员精湛的业务素质,赢得了各方的信赖。
  “为祖国争光,为军旗添彩。”这是每一批赴黎维和官兵出征前的铿锵誓言。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他们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世界的优异答卷。
  “和平之桩”的见证与诉说
  世界地图上,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有一条用蓝色圆点标注的断续线,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蓝线”――黎以之间的临时分界线。
  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扫雷作业开辟安全通道,在双方认可的点位栽设“蓝桶”。“蓝桶”,因其承载着和平的希望而被称为“和平之桩”。
  站在黎以边境远眺,那一排伸向远方的“和平之桩”,见证着雷场变成良田,荒地变成牧场,病痛悄然消逝,欢笑重上脸庞,也诉说着中国维和官兵的付出与担当&&
  在“蓝线”附近,除了“和平之桩”,这样的见证还有很多:
  中国赴黎巴嫩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的营区里,有一处扫雷排爆成果展示台,各种各样的弹片和残骸,无声地诉说着战火的狰狞、地雷的危险;
  庄园主伊斯迈尔的果园门口,有一座石碑,上面记载着中国维和工兵排雷的日期、类型、数量。石碑默默地倾诉着中国维和官兵的付出,见证着中黎友谊的深化;
  为了世界和平,中国维和军人不远万里来到黎巴嫩这个古老的国度,在血与火的维和前线抛洒汗水和热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新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受累不怕累,吃苦不言苦,遇险不惧险”,中国军人不因艰难困苦而却步,不因死亡威胁而动摇,为黎巴嫩人民撑起了一片和平的绿荫。
(责任编辑:王亚斌 UM021)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